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文言文中名词的特殊用法有哪些(文言文中名词有哪些)

导语:文言文中名词的特殊用法

古代汉语名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名词作状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古代汉语里,有一些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往往能活用为一般动词。就是说,在句子中,它们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之相联系的行动,被当做动词来使用了。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中的“水”,意思是“游泳”。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有这几种情况:

1.该名词的后面跟有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如,“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黔之驴》)中的“蹄”,意思“用蹄子踢”。

2.该名词的后面跟有补语。如“沛公军霸上。” 中的“军”,意思是“驻军”。

3.该名词的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而这个句子又不是判断句(判断句名词谓语前可加否定副词,如“子非鱼”)。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左传·曹刿论战》)中的“福”,意思是“赐福”。

4.该名词的前面有特殊代词“所”。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的“罾”,意思是“捕捞”。

5.该名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短语并列。如,“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的“衣冠”,意思是“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二、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

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是指名词活用为对其宾语含有“致使性”的动词,表示使其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用表使令的兼语式来翻译。例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里的“王之”是“让他做王”的意思。

三、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

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是指名词活用为对其宾语含有“意谓性”的动词,表示在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译为“认为……是……”或“把……当做……”。例如:

1.“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中的“宾客其父”是“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

2.“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客我”是“把我看成了客人”。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中的“鉴之”是“把它当做可借鉴的事情”。

四、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只有表时间、处所的名词可以作状语,如“我今天碰见他了”、“他在路上摔倒了”。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也常常用作状语,且表达的意义多种多样。

1. 表示状态:以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某个特征,来比喻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可视为一种比喻,译为“像……一样”。例如: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中的“犬坐”意思是“像狗一样坐着”。

2. 表示态度。以对待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来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所持态度,可译为“把……当做……”或“像对待……一样”。例如: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中的“兄事之”是“当做兄长来事奉他”的意思。

3. 表示工具、依据。以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所利用的工具或所凭借的依据,译为“用(拿)……”或“依据……”。例如: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中的“箕畚”表示其修饰动词所使用的工具,即“用箕畚”。

“失期,法皆斩。”(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例中的“法”,是表示“斩”的依据,译为“依据法律”。这是将工具抽象化成为依据的例子。

4. 表示处所、时间。以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地点、时间,来说明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从)……”。例如: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中的,“朝”、“夕”表时间,即“在早上”、“在晚上”。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廷”表处所,即“在朝廷上”。

要注意的是,“岁”、“月”、“日”和“时”这几个时间名词作状语,所表示的意义另有不同:

- 当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或经常性时,译为“每年”、“每月”、“每天”。

- 其中“日”,当表示情况的发展变化时,又译为“一天天”。

- “时”:或表示“按时”、“到时”,或表示“当时”,皆以句意而定。

另外,现代汉语的名词一般虽已不再用作状语,但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在现代汉语的成语和一些合成词中,还多有保留:像表状态的,有“虎踞龙盘”、“风驰电掣”、“土崩瓦解”、“瓜分”、“蚕食”、“响应”等等;像表工具的,有“刀耕火种”、“口诛笔伐”、“笔耕”、“枪杀”等等。

本文内容由小洁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