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潮汕人过春节的风俗作文(潮汕地区的春节)

导语:潮汕春节习俗

在潮汕地区,春节这个节日不仅指正月初一,实际上是指从正月初一延续到初四这段日子,年初一至初三称为年假,初四称年假开,人们迎接上天众神回归(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围绕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如接神、敬天、放鞭炮、拜年、耍龙灯、舞狮、游大锣鼓等。

1.放鞭炮

在潮汕地区,昔时大年初一一早,人们都要在自家门前或阳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祀奉的神灵,祈求新年平安、行好运。祭拜神灵之后,便要燃放鞭炮,街头巷尾,噼噼啪啪之声,此起彼落,一派喜庆气氛,此俗称为“开正”,也叫“开春”。而今,潮汕地区一些城市已禁放鞭炮,仅在郊区、农村一带仍会燃放鞭炮。

放鞭炮

2.拜年

新年一到,登门拜年,至爱亲朋总要笑容满面地抱拳互贺新年。在潮汕地区,拜年礼俗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家里人之间的拜年。早晨祭祖以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有下跪行大礼的),祝长辈“新正(新春)如意”“健康长寿”,长辈则祝晚辈“学习进步”或“恭喜发财”。二是亲朋好友的拜年,一般多在初一、初二。潮汕人到亲友家拜年,带上的礼品中一定要有潮州柑,一般2~8只,成双成对,绝不能奇数。潮州柑在当地俗称“大橘”,“橘”与“吉”同音,会意为“大吉”,新年吉祥如意。如果是亲戚,还要带上自制粿品和肉食类物品,上方还要贴上一小张红纸(有剪成菱形或圆形的),以示吉利。而主人家的茶几上,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大橘、槟榔(今用橄榄代替),加上糖果,迎客敬客,槟榔与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故“槟榔大橘”谐音便成了“宾临大吉”,是互相致意,互祝吉祥的一种礼节。宾主互致节日贺语后,主人招待客人喝功夫茶,吃糖果。客人拜过年临走前,主人要回赠大桔,俗谓“转敬”或“换橘(吉)”。拜年时若带有小孩,则互送小孩红包(利市)。三是同事、同行之间的拜年,一般在初三以后,大多是礼节性行为。大家见面,互致祝贺,多以“升官发财”“诸事合想”为贺语,并致以节日问候。

新年大橘(吉)

3.掼春(挑礼盒)

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女儿送礼,俗称“掼(掼,潮音,即提的意思)春”,也叫“担春”,礼物装在一对大“春”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大舅子来到时,亲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民间俗称“阿舅来,掠鸡刣(宰)”,说的就是这种风俗。大舅子送来的礼品中,除了大橘必不可少外,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寓意女儿生活节节高。女儿婆家收到这些礼品后,便分送婆婆亲戚邻里。夫家婆婆会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挨家挨户门外高喊:“某某阿姆,夏(潮语,意为送)物食(点心、糖果)啦!”由于各家各户都有媳妇,故此各家各户都得出动,煞是热闹,这形成了潮汕春节习俗中的又一大特色。

4.舞狮、舞龙

在潮汕地区,舞狮、舞龙、舞蜈蚣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传统节目,舞者不仅在本村表演,还到外村、镇上或城市中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大显身手。

舞狮队往往由走在前面的两个手执大葵扇、戴着趣怪面具扮成“土地公”“土地婆”的人引领着,狮子跟其后,边舞边走,不断抖鬃、打滚,若遇大户人家门前放鞭炮,舞狮队就停下向这家人拜年,表演翻滚、腾转、跌扑,再爬高采青,张嘴取下红包,然后颔首朝拜,向人们祝福。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来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潮汕地区,人们舞起用竹枝(皮)、铁线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表达节日喜庆欢乐的心情。

舞龙

5.游标旗大锣鼓

潮州大锣鼓以其形式丰富、气势磅礴而闻名于世,而潮汕标旗锣鼓队大游行是潮汕地区欢度春节的一大特色,潮汕人俗称为“游大锣鼓”。早在清代、民国时期,以祈丰年、避邪趋吉的意识演绎而来的大锣鼓春游,就已十分盛行。

大锣鼓

潮汕标旗锣鼓队游行,以旌旗开道,扛在肩上的大锦旗叫“标”,一般宽四五米,高约两米,均用绸缎作底,缀以纹饰,并分别绣上“四海升平”“前程似锦”等佳句,旗边镶以五彩花边,用带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挂吉祥物。扛标旗者,均为年轻的俊男俊女。这种标旗称“文标”,“文标”中间有的还间插了三角形的“蜈蚣旗”,这类旗的旗边为锯齿形,俗称“武标”,扛标者均为壮汉。紧跟标旗后面的是“爆竹担”和“花篮担”,由几十名标致乖巧的少年男女,打扮成“八仙庆寿”“五福图”等传统潮剧人物并表演折子戏。此外,还有武术表演、杂技表演等。游行队伍中最振奋人心的是锣鼓器乐队。潮州大锣鼓是一种以打击乐为主,大鼓为中心,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表演形式。游标旗大锣鼓,热闹非凡,给潮汕民众过节带来无限生机、欢乐和喜庆。

游标旗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