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开学第一课的思维导图怎么画(开学第一课思维导图简单又漂亮)

导语:开学第一课 | 如何基于“思维教学”,进行英文语篇分层教学设计?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小学如何实施 “思维教学” 已经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并逐渐聚焦到“思维怎么教” 这一议题。

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为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具体到课堂教学,林崇德、胡卫平指出 “思维型课堂教学” 的基本原理包含自主建构与应用迁移,“思维型课堂教学” 要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思维互动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知识与方法等,通过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认知的结构。

基于 “思维教学” 的语篇教学首先是蕴含于英语学科教学中,其内涵是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提炼可见的思维路径与方法,其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认知结构,培育其思维品质。

在教材未见更替的情况下,教师如何基于原有教材,切实解决 “思维怎么教” 的问题?本文以语篇教学为研究对象,以译林《英语》Story time 板块的分析为例进行说明。

板块组织结构的再认识

——看懂显性的 “思维支架”

“支架” 这一概念,源自于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助的一个专业的术语,用来说明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可以借助教师、同学以及其他所提供的辅助物来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在英语教学中,“支架” 起着向导的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时提供支持和帮助,以推动学生的发展。

“思维支架” 于教师而言,能帮助教师定位思维活动的组织、思维结果的呈现与评判;于学生而言,是培育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思维技能的载体,进而发展其思维品质,并通过显性的方式如问答、判断、排序、表达等将思维结果呈现。

译林版《英语》教材中 Story time 板块后的 “思维支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将其视为阅读理解、表格填写、填空等简单处理化,而忽视了其背后需要学生运用的语言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育,进而实现思维品质的生发等意义。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材进行再认识,将隐性的 “思维支架” 挖掘出来,聚类分析其意图,探讨其内涵及价值,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有效地指向学生思维品质的培育。

下面就高年段 Story time 板块中出现的相关 “思维支架” 以实例的方式,基于其组织的逻辑,进行聚类说明并解析。

思维支架1:链条式

这类 “思维支架” 一般以问题、选择或者判断的方式呈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语言理解端借助思维支架来知晓文本并深入理解文本。就其呈现的组织逻辑来看,一般遵循着从表面事实信息的提取到文本深层次信息的反思或评价。

于教学中的启发是:教师要学会擅长设计思维培育的决策链,并将其裹挟在显性的问题链中,以此来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分析、概括、评价等思维技能 ,帮助学生在文本内容的学习中循序渐进地搭建思维链,并串联形成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从思维的准确性逐渐过渡到思维的深刻性。

如五下 U4 Seeing the doctor 用问题串的方式呈现了五个观点,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等思维技能进行信息的提取(问题 1、2、3、5)、概括(问题 4)及反思评价(问题 4),同时还要进行人称转换(问题1-5)。

思维支架2:结构图式

此类型 “思维支架” 呈现带有 Think and write、Read and write 等显性化等要求,这种要求背后隐含的是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反思等思维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类 “思维支架” 以表格、流程图、大纲等非连续文本的形式呈现,实则是学生所学习语篇(连续文本)的另一种样貌,即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其目的一是帮助学生梳理语篇的基本脉络和核心内容, 二是帮助学生把语篇内容按照逻辑进行结构化,三是帮助学生能够在结构化的基础上贯通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进行同一话题的多样貌的理解与表达,因此这类 “思维支架” 除了指向学生思维准确性的培育,更关注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的建构。

如六下 U4 Road safety 一课的 “思维支架”,用 ‘Complete the notes below’ 的方式以笔记的形式呈现。该 “思维支架” 以第一人称 “we” 展开叙述,不同于语篇中的第二人称 “you”,且使用语言的样态与语篇中有差异,如语篇中 ‘There are many busy roads in the city. How can you cross them safely?’,在 “思维支架” 中为 To cross a busy road safely。这些变化需要学生能够在整体理解、概括语篇内容的基础上,精准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语篇的核心要义,并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语篇样貌中,最后综合成表达 “Road safety” 这一主题的新的语篇,该 “思维支架” 的呈现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思维技能,培育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与创造性。

基于 Story time 板块组织方式的再认识,说明在译林版《英语》教材中,“思维支架” 是语言活动开展的辅助工具,是训练学生思维技能的脚手架。教师在课堂实施中,可以遵循知识层次理论(浅显知识→隐含知识→超越知识),通过运用或者创新设计 “思维支架” 以训练思维技能,通过分层设计问题以帮助学生在语篇学习中能用技能解决问题,进而深化对语篇的理解与表达,夯实思维品质培育之基础。看懂 “思维支架” 是解决 “思维怎么教”,建构语篇教学的 “思维教学” 模型实践的第一步。

内容组织结构的再认识

——挖掘隐性的 “思维图示”

内容的组织结构主要有四种样貌:左右文本对称式、三段分总式、四段并行(串联)式、话题递进式。这样的组织结构,最有利于教师采用发现结构、呈现结构、迁移结构的方式来进行思维教学。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一逻辑过程包括过程中运用的方法、策略等用显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即用 “思维图示” 介入学生的语篇学习。

基于每个语篇的组织结构和提供的 “思维支架”,反思已有的教学实践研究,归纳出构建 “思维图示” 的最核心的实施要点有三:

● “思维图示” 在建立过程中,需要融合 “思维支架” 支撑帮助学生学习语篇;

● “思维图示” 是学生学习路径的结构化,要遵循发现 - 呈现 - 迁移的规律,其形成的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融合;

● “思维图示” 从课堂学习中来,最终要运用到学生实际解决问题中去,由教师引出,由学生运用并优化。

下面以译林教材五上 U6《My e-friend》 的核心设计来具体阐述。

从该教材的内容组织结构分析,在 My e-friend 主题之下,其内容的逻辑结构是话题递进式,分为 Part A 与 B 两个板块,相对应的话题分别为 What topic are they talking about? 和 Who are they talking about?

这样话题递进式的组织结构适合采用形成学习的 “思维图示” 方式来开展思维教学:呈现 “思维图示”—实践 “思维图示”—优化 “思维图示”。结合该板块组织方式,教材就 Part B 语篇的理解呈现了一个结构式的 “思维支架”,本质上是运用思维技能理解语篇的问题串,就语篇的表达呈现了基于 “思维支架” 的连续文本式样的小语段,理解是表达的基础。

综上,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整个语篇的 “思维图示” 要融合以问题串为主体的 “思维支架” 来形成并实践,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多样表达同一话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教材中的对话式语篇走向语段式语篇,以此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教材分析图示

基于教材分析,笔者借鉴了数学坐标轴与表格的呈现方式,勾勒了该课核心教学的过程图示。

核心教学过程图示

以上教学过程图示,纵轴呈现了学生语篇学习的过程,每一列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横轴按形成→呈现→实践的步骤来规划学生思维图示形成的过程,每一行是基于同一学习步骤之下设计的不同的问题解决,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个过程是融合的,互相促进的,且可以有横、纵两种不同的解读。

My e-friend 一课的核心教学过程图示,直观地呈现了学生学习结构化的过程,以及融合学生运用思维技能展开学习、建构思维品质的过程。

通过 Story time 板块内容组织方式的再认识,可以挖掘出教材中隐含的学生学习的 “思维图示”,在 “思维图示” 的形成、呈现和实践中,我们的教学逐渐走向思维倾向的教学,师生双方不再满足于教学中的 “告知” 状态,而是走向 “培养” 与 “建构”。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技能运用的空间,是学生完成语言活动(任务)的路径与方法。此为建构语篇教学的 “思维教学” 模型实践的第二步。

教学实践再提炼

——搭建语篇教学的 “思维教学” 模型

如果说前文分析的 “思维支架” 是竿,“思维图示” 为饵,那么建立适合的 “思维教学” 模型则为渔,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优化已有的教学实践。以本文所关注的 Story time 板块为例,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 pwp 模式,关注学生语言知识的建构,忽略了学生在语言知识建构中思维的参与,从而造成学生思维品质的培育不到位。因此要重构 pwp 模式,通过融合运用,使语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娴熟的思维技能、建构良好的思维品质,以达到对语篇知识与内容的深度理解,在课堂中真正解决 “思维怎么教” 的问题。

语篇教学的 “思维教学” 模型

该语篇教学的 “思维教学” 模型,其实施过程可以提炼为三个 “关注”。

● 关注语篇学习模式的丰盈:在学习活动中,思维技能运用参与到阅读技能运用中,如通过观察图文信息,分析归纳信息,预测语篇内容等;在学习过程中,主题学习与思维品质的培育互补,如在探究主题过程中,运用话题词汇去分析、解决问题,运用思维图示表达主题等。

● 关注 “思维支架” 的运用:在教学决策的制定上,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使用 “思维支架”,并据此科学设置问题、流程图等,在语言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帮助学生达成语言能力目标、思维品质目标等。

● 关注 “思维图示” 的搭建: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方式,科学设置语言任务,在用语言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学习的思维图示,并能实践、优化,深化思维品质的培养。

以国定教材为载体,选取语篇 Story time 板块为切入口,通过对其板块组织结构、内容组织结构的再认识,帮助我们看懂 “思维支架”,挖掘 “思维图示”,基于日常实践积累,初步归纳形成该板块的 “思维教学” 模型,这只是我们在 “思维教学” 中前进的一小步。

建设 “思维教学” 模型的不是为了框住语篇教学,而是希望以此为纲,以教学实践为举,纲举目张,从有序的 “定法” 逐渐创生出更多的 “不定法”,让 “思维怎么教” 这一议题不仅在语篇教学中实现,更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落地化实,切实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育与发展服务。

本文内容由小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