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安全感与依恋关系的区别(安全感和依恋的联系和区别)

导语:安全感与依恋关系

为什么总是没安全感?总是寻求安全感?从伴侣,从父母,从朋友,从工作等等……不捉急,我们先了解下依恋。

依恋是什么?

“依恋”一词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家鲍尔比提出来的。是孩子和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依恋说到底,是孩子对家长的基本信任,在婴儿早期,他饿了、困了、不舒服了,就会通过哭闹吸引妈妈的注意力,然后妈妈来帮他解决。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才有了对妈妈的信任,进而才能有对世界的信任,有安全感。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依恋关系的形成有着很关键的作用,心理实验表明婴儿在哭泣8次之后没有得到回应,他们就会放弃。这样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就会在社交中经常抱怨对方看不到自己的付出,没有给与自己爱,或者给予的爱远远不及自己所付出的多。他们不会用积极的方式沟通改善关系,而是会压抑自己的愿望,表现出无名的绝望。

心理学家对依恋做了不同种类型的划分。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内部工作认知模式,并会深刻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模式

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两大类:安全性和不安全型,不安全型又分为:回避型,焦虑型,混乱型)

一、 安全型

在这种依恋模式下,父母能细致地观察到孩子的需求,把孩子照顾得比较到位,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比较稳定。孩子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能看见自己、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的,内心能感受到安全感。就算是要与妈妈分离,虽然还是感觉很难受,不舍得,但哭闹一会就能被把情绪收起来,调整好,但是当妈妈返回时,幼儿会去接近妈妈并感到很快乐。

成人的安全依恋:我相信自己是好的,别人会喜欢我,我也愿意信任和依赖他人,我更相信世界和人们是善意的。对他人持有信任;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能够自信、坦率地向伴侣表达自己的喜爱。

二、 回避型

这种依恋模式下的孩子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得很平淡,没有过多情绪反应,不哭不闹。表现出很少的依恋行为,会和妈妈显得疏远,妈妈在场时无视母亲,妈妈离开时也不会产生明显失望的情绪,妈妈再次回来时也不会去寻求妈妈支持。 很多父母经常忙着工作,不怎么关注孩子的感受,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自动回避父母,不再表达自己的需求,对周围人冷漠,不再抱有希望。这种“回避”,更多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孩子为了避免陷入情绪困扰而采取的自保机制。

成人的回避型依恋:也许别人不喜欢我但是我也不是很在乎,我觉得自己不够好,我渴望亲密但却常常恐惧被抛弃,我常常因为纠结而逃避,对情感上的亲密感到恐惧;在感到受伤或被他人拒绝时会主动撤退。

三、 焦虑/矛盾型

这种依恋模式下的孩子会在妈妈离去时显得相当不安与焦虑,但在妈妈回来时,也不会变得特别开心,他们无法轻易的被安抚,同时对妈妈抱持著愤怒及抗拒;但在此同时,他们又很渴望和妈妈接触。

这是因为有些父母的情绪总是很多变,情绪好时给颗糖,情绪不好时给巴掌。

时间一久,就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分辨父母的态度为何多变,不知道如何取悦自己的父母。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情绪也可能会不稳定。

成人的焦虑型:时常需要得到伴侣的肯定;极度渴望亲密关系,有时会令伴侣感到无所适从。

四、 混乱型

这种类型的幼儿没有特定的反应模式,而是会根据环境来表现出回避型依恋关系策略或焦虑型依恋关系策略。

成人:焦虑的同时带有回避性;情感通常是混乱且不稳定的;有时希望伴侣和自己的关系更加紧密,有时却把伴侣推开

人类本能需要寻求和保持与照顾者之间的亲近,来获得安全感。研究表明,拥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让人喜爱,更有自信心和自尊心。孩子的早期经历会影响他们的大脑发育,对于未来的社交、情感、心理、认知和行为发展都着有深远影响安全型依恋模式会帮助发展社交能力,有助于建立健康的友谊和稳定的人际关系。

如何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呢?

第一、规律的生活不随意更换抚养人

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需要稳定的陪伴和时间的积累。

频繁更换抚养人,中断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这种关系就很难建立起来。规律的生活,可以让孩子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预判,增加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确定性,从而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妈妈上班为了不让孩子哭闹,会趁孩子看不见的时候偷偷溜走。但是,妈妈偷偷离开,对于孩子来说则意味着“妈妈不见了!妈妈不要我了! ……”由此而带来的恐慌可能会让孩子一整天都不安心,所以这是一种非常糟糕且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行为。

二、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多与孩子做身体接触和情感交流,孩子的安全感不仅来自于“吃饱睡好”,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包括身体接触、眼神交流、语言沟通等,这些方面如果被忽略,通常会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疏远、冷漠,难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孩子0-1岁时,孩子的需求更多是生理需求,孩子的哭闹、吸吮等都是有意义的,是孩子在表达情绪或是其他需求信号。家长要敏感地领会到孩子的用意,随后迅速做出适度的反应,是该即时满足、延迟满足,还是不予满足。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生理方面,家长也要及时关注到孩子的心理需求,要鼓励孩子积极的探索,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当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安慰的时候,家长需要尽量及时出现在身边。

三.和孩子良好沟通,遵守承诺,说到做到

家长可以通过生活里的各种小事,让孩子认识到每次家长的承诺都是会做到的,这样的良性循环,能很大程度建立起孩子的信赖感和安全感。面对做错事的孩子,家长需要强调事实,告诉孩子做错事情后的结果,而不是以爱作为诱饵,强调想要获得爱孩子该如何做,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这样才能呵护好孩子小小心灵的安全感。

四.家长要有稳定的情绪

父母情绪的不稳定,他们之间的冲突就会影响到孩子,父母如果总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孩子也会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

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并不困难,只要我们多点用心、让他们的内心充盈着满满的安全感。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茹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