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曼字说文解字(曼字怎么讲)

导语:字源新探――说曼字

曼,甲骨文写作如图所示①,共七个字。

这个曼字,字义按照《说文》的解释味“引也”就是长的意思。《诗经鲁颂》“孔曼且硕”(鲁国的宫殿又长又高)。从字形角度,《甲骨文字典》引用郭鼎堂的解说为“以手张目形”。由于郭氏是古文字权威,一言九鼎,这个说法也被写进《汉语大字典》,似乎成了定论。但此解释不合情理,也不合字形。我们看上图甲骨文最后一个字,那就不同于郭先生所说的。愚以为是“以手捧面形”,并且从面字得音,为一声之转。

看看下图②,甲骨文面字长的什么模样,

说曼是以手捧面,那么第一个图里,还有六个“以手张目”的。我看是“目”在面部,造字之初,因而也就叫它代表面部,这是一种“借代手法”。后来怕引起误会,又给目字加上“面庞”这才成了以双手捧面的字形。

曼字到了金文,又加上了个冃字,就是帽字。上部楷化变成了曰字头。

事情到这里还没完。从甲骨文用字例来看,有“曼入(贡)”“令曼田(垦田,重活)”倒像是人名,或部落名,方国名。看文献用例。春秋三传《公羊传昭公十六年》记载“楚子诱戎曼子杀之”其它二传《公羊传》《谷梁传》皆作“戎蛮”。曼就是蛮,此即蛮字的本字。这就找到了根据。

那么是什么时候,什么过程发生的由曼到蛮的变化呢?蛮字不见于甲骨文。我从西周金文《虢季子白盘》里找到了用例,“赐用钺,用征蛮方”。蛮,由言,丝构成。丝有“剪不断,理还乱”胡言乱语,胡搅蛮缠,叫人不懂之意。后世再加虫字,又有不尊敬之义。见下图。

反映西周的《诗经》把“曼”用于“曼长”讲,通“漫”。同时代的《虢盘》又出现“蛮方”,曼与蛮开始分家,各自担任起专职,不再混用。曼有了新的含义,本字被新造字取代了。

为印证曼即是蛮字,我举例佐证。当年诸葛亮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七擒七纵,蛮人终于降服。然而,官兵们由于瘴气太重,多所染病。当地土司――奴隶主头子,遂向诸葛亮提一建议,用人头祀神,祈求福佑。然而,战争已结束,亮不忍心再杀人。遂改用面皮包着的牛羊猪肉祭天。这就是“曼头”(蛮人之头)的由来。后来曼加饣旁,写成“馒头”。

不过馒头后来是不加馅的面食,加馅的反而叫了“包子”,这是语言环境发展变化,约定俗成的结果。但其中曼与蛮字却暗含着某种转变关系,谁又琢磨其中的道理呢!

由于作者才疏学淺,见到的材料也有限,希望大家看后提供宝贵意见!

本文内容由小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