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武汉人的码头文化(武汉码头文化的特质及形成原因)

导语:武汉话—逐渐湮没的码头文化

导语:语言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极具辨识度的内容之一,想要了解一个民族,必须先去学习这个民族的语言。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全国各个地的方言不仅代表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而且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随着人口的迁徙、地理的阻隔、语言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部分地域的方言渐渐出现了凋零的趋势,武汉话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方言之一。

因为儿子参加了学校的暑期阅读打卡活动,所以每天早晨我都会在上班之前叫醒他,今天也不例外。眼看打卡的时间就要到了,臭小子还在磨蹭没有刷牙洗脸,急得我冒出了一句武汉话:“快点拿浮子把你的脸洗了”,看到儿子一脸茫然的样子,我连忙解释道:“洗脸的毛巾、毛巾”……以至于今天一整天的时间,我都陷入了沉思,以前压根就没有认为孩子不会说、听不懂武汉话是个多大问题,而且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去教他武汉话。我想,我们这一代生活在武汉的父母,或多或少,有意无意,是不是都在阻止着我们的下一代去学习武汉话呢。

其实我们单位很多同事来自全国五湖四海,有东北的、安徽的、贵州的、云南的,通过和这些小伙伴们探讨后发现,不难得出以下与原因:

1、武汉话难懂。对于第一次来武汉或者听武汉话的小伙伴来说,武汉话完全听不懂,以至于在工作、生活、学习上都带了不少困难,对于属于西南官话的武汉方言来说,在人际交流上确实带来一定程度的阻隔;

2、武汉话难听。普遍来武汉的小伙伴们都反应,武汉人说话就像吵架一样,不仅声音大,情绪还特别激动,而且还带有不少感情倾向很明显的不雅口头禅,以“个板马”最为常见。其实武汉话是漂在长江里、系在码头上的,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南来北往的人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绎出心直口快、热情细腻、极富个性、富有烟火气的汉派方言,这样的说话方式往往代表了武汉人热情、直爽的个性。

3、武汉话难学。这可能是现在大多数武汉父母不让孩子学习武汉话的原因。武汉方言里有三大特色:一是没有卷舌音,几乎所有对话中找不到zh、ch、sh、r这些卷舌音,以至于和z、c、s傻傻分不清,这在和以普通话为方言的小伙伴交流中显得尤为突出,二是武汉方言可以分清楚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可是没有轻声及儿化音,使得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语言显得过于生硬,三是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正因为武汉话的这些特色,使得孩子们开始学习拼音和普通话后,会出现很大的困难,那么越来越多的父母从小就让孩子生活在普通话的环境中,特别是孩子语言三至五岁这个语言飞速发展的阶段,不让孩子接触武汉话。我身边的武汉朋友,只有一个家庭是从小教孩子说武汉话的,而在我家臭小子班上,50名同学也仅仅只有2名同学会说地道的武汉话。

但不管怎么样,作为武汉人,我们还是有义务将属于我们自己的方言传承下去,让我们带着孩子们再来一起重新拾起那曾经属于我们武汉人的记忆吧:

灵醒—好看,聪明;你黑我—你吓我;挑土—暂时代替某人做事;擂肥—指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少年抢中小学生身上的钱;老特—爸爸;老娘—妈妈;拐子—哥哥;老亲爷—岳父大人;老亲娘—岳母大人;麻木—电动三轮车;蛮扎实—厉害;勺吃哈胀—一下吃很多东西;打迟巴—上半身不穿衣服,多用于男性;浮子—毛巾;条居—扫帚;灶妈子——蟑螂;壳基头—膝盖;胁丫窝—腋窝;耍拉—麻利;撮虾子—指偶尔赚点小钱……

结束语:“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一直是我们追求的武汉精神,我们相信英雄的武汉人民同样可以将我们的码头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东方的芝加哥”也将是长江上最为璀璨的那颗明珠之一。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