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搜索上古山海经(上古时代的山海经是真的吗)

导语:上古“中国”境域有多大?——《山海经》系列研究

在《山海经》的研究中,上古“中国”的境域范围是个重要课题,上古我们一般认为是三代以前,更具体可概括到“尧舜五帝”时代。近代以前的主流看法是以战国秦汉的中国境域再加上部分西域,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武帝以西域定名昆仑山,秦置象郡、桂林皆是这种认识的体现。今天看来,这种认识无疑是非常错误的,按照唯物史观,中国境域应当是一个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过程,上古中国无疑是非常小的。前人无此科学认识,以后代地理反推上古,当然存在着巨大的偏差。造成这种偏差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著名地标的误读;二是里程的误读。

一、著名地标的误读

首先,这个问题的典型例子是“昆仑”的误读。在汉代,“昆仑”地望时人已不清楚了。《海内西经》有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此中有“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的记载,汉人皆以为在西域,又认为“.河水出东北隅”而把“昆仑”当作河源。因此汉武帝在张骞出使西域后,以当时认定的河源把“昆仑”定位于西北,进而又导致后世一系列的认知错误。其实,前人也早已发现这个解读是有问题的,经中记载河流“出”于某山,大多是流经的意思,而非源头,这是很明显的,而今仍然有很多人据此来研究上古中国地理,实在是谬以千里。

其次,是“河”的定位。“山经”中河水多载于《西次四经》和“北四经”,暂不论,而于“海经”部分却绝少提及。“荒经”仅见于《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亦见于《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此两处当为同事异文,实为一处。《海内北经》记载:“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阳污之山,河山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亦仅见一处。《海内经》更是无一语及“河”。一般认为,“海经”的内容较“山经”更为古老,“荒经”材料又更为原始,“河水”为上古中国著名地标,而“海经”所载与其地位殊不相符。“河”自古以来河道流向多变,这表明上古“河”与今天的“河”并不是一回事,也并不在上古中国的核心区域,以“河”确定上古中国的境域也是靠不住的。

再次,是“海”的定位。“海”,《說文》云:“天池也。以納百川者。”,《釋名》云:“海,晦也。主承秽浊水,黑如晦也。”,《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又物产饶富为陆海。”。可见,上古的“海”又可作湖沼大泽解,不一定是指位于今天我国东界的大洋。尤其错误的是,今人研究《山海经》,经常据经中所载寻找四方海。经中所谓“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不过是上古的倒装用词习惯,实为“海东”、“海西”、“海南”、“海北”的意思,经中确实载有四方海,那还有“西北海”、“东南海”的记载,莫非还有八隅海吗?以此定义上古中国四隅四至,正可谓南辕北辙。实际上按《山海经》的四方叙述体例,撰经之人显然是认为中国四方之内才是那个“海”,整个地理范围是一个以海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

最后,我们还要解释一下另一些常见著名地标的问题。这些著名的地名,包括尧葬、舜葬、丹水、会稽、历山、阳城、鸣条、衡山等等一系列上古著名地标。在今天中国各地普遍地存在上古传说和地名,上述地标也经常同时存在于南北东西各地,歧说纷纭,这里显然存在大量的附会现象。试举一例,比如历山,山东历城主张即处于其地,周边也存在大量关于舜的传说,但山西运城垣曲也有历山,同时也有鸣条、诸冯等地名和舜的传说;再比如丹水,一般认为是今天的丹江,但在山西晋城长治也有一条丹河,同时其地长子县传说即得名自丹朱。上古中国显然存在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上古之人又常以故地山水命名新居地的习惯,以今天的地名反推上古地理,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全面考察这些著名地名,我们发现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居多,以四方扩散的观来念看,其中间地区应当是上古中国的核心区域,因此,上古中国大概率仍应处于传统的中原。本人已撰文多篇论述过这个问题,“尧舜禹”时的主要活动区域应当在今天的河南荥阳。

二、里程的误读

《山海经》中“海经”部分并没有关于地理里程的记载,各地标间的里程主要载于“山经”,以“里”为主要单位,以其经中记载,动辙数千上万。如果以今天“里”的长度来来考察上古中国,其地域自然广大无边,今天《山海经》研究中,中国起源埃及说、中国境域亚洲说、全球说仍然有市场,尤其是在民科、网络上各种歪理邪说流行,主要原由即出于此。可惜,这些说法的基础是很薄弱的。上古“里”有多长,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有日本学者古田武彦曾作过详细的考证,认为上古的“里”在76-77米之间,这无疑比今天的“里”短得多了。“ 里” 作为路程单位, 来源于表示土地面积单位的“里”,即乡里的“里”,“里”字《说文释为:“ 居也。” , 即氏族所居之地。 《 周礼.地官. 遂人》记载 :“ 掌邦之野, … …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周时的“里”为二十五家所居四方地为一“里”,又由此其一方边长引伸为长度单位“里”,《 谷梁传·宣十五年》 : “ 古者三百步为里。 ”,又《 孔子家语·王言》: “ 周制三百步为里。 ” ,这个说法与今天的“里”是差不多的,可惜的是,这是周制的礼,仍然不是上古的“里”。《周礼》本为制度设计,于实际并未实行,其实是一种“井田制”,一“里”不仅包括住所,还包括田地。而上古时并非如此,其时尚有游猎、畜牧,一“里”本只作住所而言,以此度之,二十五家长宽在70到80米还是较为适宜的。

如前述,“山经”各山系长度只有今天里程的十分之一,各种亚洲说、全球说、中亚说、埃及说当可休矣。本人还认为“山经”中所记载的里程存在着大量的编造,或掺入其他的材料。试举一例,《南次二经》的记载:“又东四百里,曰句汸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荆杞。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又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经中所载其山距非四百即五百,又多为五百,世间岂有如此整齐之地理,五百之数又显然受战国时人五服概念影响,必是编造无疑。经中如此例者甚多,又“山经”内容大多平实,却常于经中间或有“海经”内容,如《西次三经》所载各山皆于“海经”有考,于“西山经”所载之陕甘却无法落实,颇疑为其他材料掺入。即此二例,可知“山经”所述山距事实之乖离,考察上古地理实不可为据。

《海外东经》有一段记载对上古中国的范围有一大致的描述:“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以此节内容固然不能确定帝为“禹”,但可知上古时确实作过国土的普查,此时所用距离单位是“步”。而到了《淮南子.地形训》中却变成了“里”:“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两相参照,不能不使人怀疑后世之人进行了编造,颇疑“山经”所载“里”也当为“步”。上古之人,长度单位常取自于身,以“步”测距为宜。以《海外东经》所载“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计算,按今天的算法,一步假设为70厘米,其境域也当有五万公里,那上古中国岂非到太空了吗?这又犯了以今推古的错误,中国传统实行的是十进制,“亿”在周以前皆为“十万”,而非今天的“万万”,经中“十万”当为“七万”之讹,甲骨文的“七”形如金文“十”,字形相近常讹。以此计算,上古中国境域不过四、五百公里而已,考虑到上古之人可能身形或更为矮小,从历代工尺的标准看,这是符合实际的,那上古范围更为狭小,不过二、三百公里。以此再来看经中所载之地理,各种谬论就显得非常可笑了。

《尚书. 旅獒》有载 : “ 为山九仞, 功亏一篑。 ”,“ 仞”高有七尺、八尺不同说法,但不管哪一种说法,也不过今天的两米,九仞之山也不过18米,可知“山”于上古非今天所指的高山大陵,而此语“功亏一篑”,显然又是堆土为“山”之义。合理推测,起码“海经”所指之,大多应为上古人居之高台,又作“丘”,其地当然可出于天然,又可为人工堆土而成。

三、余论及综述

先秦文献本就不多,其中又大量存在后世误解、编造的内容,对上古史的研究要更多地借助考古成果。《山海经》所载内容大多为“尧舜五帝”时期的历史,这个时代正是上古中国成形的时代,亦是各种文明斗争整合的时代,以考古学体系而言,当时龙山、仰韶东西互进,红山、石家河南北交融。按今天的考古成果来看,中原地区正是上古多种文化的交汇点,也只有在此区域内,才能解释文献所载的上古史实。尤其是荥阳地区,其地北有后岗、南有煤山、西有二里头、东有造律台,以理度之,也当为上古中国之核心地区。

综上所述,《山海经》中之“昆仑”、“河”、“海”皆不当为今天的地望或今天的含义,经中所述里程也不当以今天的“里”为单位度量,上古中国的境域当以今天的荥阳为中心,方圆不过二、三百公里的范围。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茹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