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学校中层干部当前的生存状态有哪些(学校中层干部当前的生存状态包括)

导语:学校中层干部当前的生存状态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这是当前许多学校中层干部的心境。

  学校中层干部当前的生存状态的表现在下面一些方面:

  (一)食之无肉

  上升无望。常言道,“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学校中层干部的上升空间其实很小。整个教师队伍庞大,而学校校长只有那么一些位置,中层干部要想人人成为校长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许多不良的风气也严重地影响了教育上的“官场生态”,堵绝了许多业务干部的上升之路,致使本就“书生意气”的学校中层干部,看不到上升的空间,逐渐丧失了继续干下去的信心和热情,倦怠之心日长。

  待遇缺位。学校中层干部名为干部,实际并没有相应的职级,也没有明确的岗位补贴。原先,班主任每月发放15元班主任费时,学校中层干部随班主任每月也发放15元岗位补贴。当班主任费由每月15元涨到400元时(青岛地区),因县级财政按实际班级数定额发放,学校中层干部的岗位补贴反而没有了。班主任是教师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除了与其他的学科教师承担一样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大量的细致繁琐的班级管理工作,提高班主任的待遇理所当然。但学校中层干部,原先大多担任班主任,担任中层干部以后,所承担的工作比原先班主任的工作更多、更繁杂,待遇反而没有了。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难以体现中层干部的劳动价值,自然也难以调动中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身份之累。按正常思维,学校中层干部是从学校骨干教师当中择优选拔出来的,无论是人品、政治素质、业务水平,还是工作经验,都是教师群体当中的佼佼者,其整体素质远远高于教师群体。工作中,我们也一直提倡,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起到引领作用、表率作用,其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作用和贡献也普遍大于一般教师。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引发教师的极为不满。于是,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平息民愤”“减少麻烦”,便在各种评优、评先、晋级等活动中,特别为领导干部划定一条红线,或限定参与条件,或规定参选比例,或标明工作纪律……为领导干部设置各种“紧箍咒”。这让许多正常竞争也被打上了“与民争利”的标签,以致许多优秀的中层干部失去了许多评优、评先、晋级的机会,无奈地“被奉献”“被谦让”,这也极大地挫伤了一部分中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负荷超重。中层干部不仅要兼任学科教学,还要上通下达,维持学校日常运转;内外协调,组织常规检查、教学研究;更有数不清的各种汇报、迎检、接访、维稳、宣传……各种事务非常繁杂。尤其是现在的许多活动,每一项都要求“痕迹化管理”,从计划、方案、记录、评价、总结、宣传报道等全部要有资料可查,而这全部要由中层干部来完成。早到晚归,加班加点可谓常态。再加上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责任”这根弦从来不敢松懈,天长日久,不仅身心俱疲,更是惹来家人的埋怨和亲友的疏远。“作茧自缚”, 也把自己装进了一个“套子里”,缺失了许多应有的生活情趣。

 人是高级动物,有精神追求,也有情感和物质需求。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思想认识,提倡无私奉献是必要的,提高其政治经济待遇同样如此。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上来说,各种评优评先晋级,倾向于一线教师,这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因为“避嫌”“预防”,而“一刀切”,杜绝所有中层干部的评优、评先、晋级之路。单向地让他们无私付出,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工作。应该实事求是,将工作做实做细,让“以权谋私”者无隙可钻,也让“真才实干”者劳有所得。各级地方政府应组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明确学校中层干部的职级及待遇,让他们干得安心,干得尽心。

  心理压力过大。中层干部这个职位,上有任务要落实,不能撂挑子;下有困难要体谅,不能摆架子。任务完成不了,工作无创新,无起色,工作有疏漏,教师们有意见……校长难免会批评、指责。安排工作,要随时面对有教师找理由、推脱、无视、顶撞的情况……面对如此种种,要千方百计做好教师的工作。“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说的就是中层干部这种处境。

  专业成长滞后。成为中层干部以前,这些教师大都是学校各个学科的业务骨干,潜心教育教学,在自己所属的专业,表现不俗,拥有一定范围的知名度。成为中层干部之后,由于行政管理事务增多和工作职能的转变,钻研业务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减少,内心未免时常感到唏嘘。

  (二)弃之有味

  官本位思想作祟。有人把中层干部的境况形象地比作“围城”。“围城”里面的人哭天抹泪,哭诉自己“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累”,缺少心灵归属感和价值存在感。而“围城”外面的人,又拼命地削尖了脑袋往里钻。但“围城”里面的人哭诉归哭诉,真正下决心辞职的却没有多少人。其根本原因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官职似乎就代表着一定的政治待遇、经济地位、社会名声。正是因为这种“崇官”“重官”的心理,哪怕是“学校中层干部”这种根本没有明确职级、处于最底层的小“官”,似乎也是一种“荣耀”。除了“升官”那一丝近乎于无的幻想,自己和他人在乎的似乎就是那一层虚无的“光环”。为了亲朋好友和他人眼中的“荣耀”,为了不成为他人眼中的失败者,许多人都是咬着牙在“坚持着”。

  “围城”里的人想出而不出来,除了来自外界的压力,更多的是缺少勇气和能力。前面那位学校中层干部朋友坦言:“干了这么多年的中层干部,如果重新做回一线教师,还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干得了。”

  是啊,由于工作职能和工作重心的转移,许多学校干部脱离了一线,有一些虽然没有完全脱离,但也基本上不再教一些竞争激烈的考试学科。专业虽然没有扔下,但“纸上谈兵”“整体把握”的时候多,“实际操练”“独自面对”的时候少。作为学校中层干部,虽然原先也是业务骨干,也是从千军万马当中“拼杀”出来的,但时隔多年,再与其他老师去拼教学成绩争名次,一较高下,且不说心理上能否坦然接受外界的眼光,有没有那份勇气和能力就更难说了。

  而身居中层,在业绩考核、工作量核算上,即使比不上一些优秀的一线教师,但基本上还能维持在中等偏上位置。辞职,危险性太大,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一种无奈的口头宣泄。

本文内容由小梓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