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颐和园后溪河在哪儿地方(颐和园后河为何叫后溪河)

导语:如诗如画颐和园:后溪河两岸景区(一)

乾隆皇帝在诗中点出了清漪园水系的特点“前俯明池后曲池”,故这也是后溪河开掘的一个原因。后溪河自西堤北端的界湖桥始,浩缈的昆明湖收拢为曲折幽深的河溪,沿万寿山的北坡,时宽时窄、时直时曲,清流宛转直达万寿山东部的谐趣园。这里的景色与前山迥然不同,像前山那样金碧辉煌的建筑,在这里都隐入苍松翠柏的浓荫之中,偶尔露出飞檐的一角。

后溪河是颐和园后山的蜿蜒丝带,串起了后山零散的断壁残垣和少数复原建筑。西端与昆明湖相连,东端与谐趣园相接,而苏州街则位于后溪河的中心。因为地处后山,后溪河并不起眼。但正是因为有了后溪河的娟秀,颐和园方才真正有了一丝宁静;因为有了后溪河的潺湲,颐和园方才领略了几分江南士子园林的温文。后溪河在游人的视线之外,一如既往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后溪河风景

这条河原来并不存在,完全是人工挖掘而成。后溪河全长1000米,南岸的万寿山北坡基本上是真山,后溪河挖出的土全部堆积在河北岸,筑土成山,并广植树木,这个土山离北宫墙仅数米宽。而土山比宫墙高很多。所以你在万寿山的山顶山无法看到北宫墙。后溪河实现了水抱山、山包水的格局,使水围山转,山因水而活,形成了“两山夹一水,脉脉流不尽”的完美效果。在挖掘时宽窄相间,形成并修建了峡口、石矶、码头和桥梁,形成大小不同的六个小湖,极具江南风情。

小知识:颐和园后溪河的六个小湖

后湖西侧在界湖桥连接昆明湖,在北如意门处向山后向东,这里的拱形桥叫半壁桥。过半壁桥水面变宽形成第一个湖。南岸有绮望轩,北有看云起时,形成隘口水面约有5米。随后变宽变窄形成第二个小湖。再向东就是苏州街区域,并建造三孔石桥位于其上。过寅辉城关水面形成第三和第四个小湖,在澹宁堂变窄,经过一座桥后在眺远斋前形成第五个湖面,通过清琴峡进入霁清轩,通过玉琴峡流入谐趣园湖面(第六个小湖)。再向东南在紫气东来城关附近流出宫墙汇入畅春园。

一、半壁桥、平桥

位于宿云檐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为单孔拱形。桥基和卷券为青石砌筑,桥身为砖墙,汉白玉勾栏式桥栏板,有三十六根望柱,三十八块栏板,单面台阶三十八级,现存建筑为清漪园时期的遗构。半壁桥桥拱比较高大,下面可以通行帝后的画舫,风平水静的时候,半圆形的桥拱与水面上的倒影合拼成一个圆形,犹如一块玉璧,如照此推论,似乎更应该叫做“半璧桥”。

半壁桥

半壁桥的东侧有一个平桥,老百姓叫它“林彪桥”(前文有详述),据说当年林彪住在清华轩,每次从北如意门到清华轩都必须下车走过半壁桥,再走到清华轩。后来有拍马屁的人组织修建了此桥,在竣工的前几天,林彪摔死在温都尔汗。后来此桥再也无法标示名称直至今日。想想今日的听鹂馆饭店接待了上千名国家元首,如果不坐车,还真有点麻烦。看来这桥修的还值得。桥东北有3间值房。

平桥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凡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