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闻丧是什么意思(闻什么丧什么)

导语:“闻丧即往”是一般丧事理念和丧礼人情,不要耽搁

别人家有丧事,自己需要吊丧的,应当第一时间前往,礼仪上和情感上不需要有也不允许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如若不去,就算了;要去的,在听闻的第一时间去,不要耽搁。这是礼仪的要求,即礼数。对于主家人员来说,先去后去,情感感觉是有区别的。你家有丧,你是主丧人,感受是一样的。

实际生活中,有人说,看日子出殡的,主家有“开吊”的时间安排,等到“开吊”之后再去不迟。反正都是去,早一些吃迟一些没有关系。其实不对。我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礼”是什么?是对规矩的尊重,即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尊重社会,所以,“礼”是自觉自愿的,没有强制性,你不讲“礼”,也没有人会怎么样你,别人也不能怎么样你

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朝代是周朝。文王演易,武王建国,周公制礼,以“礼”治天下,崇礼尚德。这就是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的来由。

“礼”意味着规则、规矩,意味着稳定、有序、和谐。到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礼崩乐坏”,就是说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秩序乱了。所以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

都知道“商鞅变法”,所谓变法,就是变礼为法。即将原来的礼仪约束性要求,变为法律强制性规定。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体制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但国家基础是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就是说,在国家层面,守法;在家庭层面,守礼。换句话说,社会上的事情,按法办;家庭中的事情,按礼办。中国朝代历史两千多年,一直到晚清,都是这样的。

一定要清楚:“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但现在讲“礼”没有市场。改革开放以来,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一切向钱看,讲“礼”的人吃亏,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没人讲“礼”了。

丧事是保留传统礼仪文化最多的领域,也是最为讲究“礼”的领域,没有之一。既然讲“礼”,我们就说“礼”,希望大家尊“礼”守“礼”。

2、丧事乃“当大事”,是家庭和社会最重的礼仪事项,尊重丧礼,就是尊重社会伦理,就是尊重别人的父母亲人,所以应当重之、慎之

《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的大事就两项,一项是丧祭,一项是打仗。

《论语》上说:“所重:民、食、丧、祭。”就是说,民生、粮食、丧葬和祭祀,就是执政者最为重要的事情。

《孟子》上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就是说,奉养生者不足以算是大事,只有送终才能作为大事。

隋唐至晚晴一千五百年,《左传》《论语》《孟子》都是办学和科举考试的指定教科书。为啥丧事在传统礼仪文化中这么重要,就是这种长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

丧事是家庭和社会的最为重要的事项之一。重视丧事是一个人德操和人品的具体表现。尊重丧事,就是尊重别人,看重别人,也是尊重和看重自己。

3、“闻丧即往”,古法丧礼就是这样安排的

《礼记----奔丧》有:“始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问故,又哭尽哀。遂行。”就是说,听闻丧讯,一边哭一边问清情况,随即第一时间奔丧。注意,古法丧礼,亲戚都是丧服人员,不是吊丧人。

《仪礼---士丧礼》在通丧之后,紧接着就是“君使入吊”“君使人襚”“亲者襚”“庶兄弟襚”“朋友襚”。“吊”是吊问、吊唁。“襚”是助葬上衣物(现在的“上幛子”就是襚)。就是说,在主家操作“沐浴”“饭含”“袭(穿戴)”“入殓”之前,吊丧人就已经上门了。可见,都是闻丧第一时间前往。

回到原题,归结一下。“闻丧即往”是几千年传统礼仪文化在我们头脑中的熏染和积淀,是情不自禁的自觉自愿。吊丧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要去,就第一时间认认真真地区;要不去,就干干脆脆地不去。就是说,有这份情义就讲情义,但如果没有这份情义,就算了。任何借口和解释都会毫无意义的。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余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