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食不果腹的下一句(食不果腹的含义)

导语:食不果腹,心怀天下,BBC无法真正理解的“诗圣”杜甫(小学生版)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称杜工部。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作品记录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他的代表诗篇有《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使至寒上》,“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少年意气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一户诗书人家,从小好学不倦,能识文断字,七岁能作诗,十五岁时诗文引起洛阳文学大家重视。

公元730年,十八岁的杜甫离开故土,开始游历江浙,前后长达四年。

在洛阳与李白相遇(洛阳见证了两位伟大诗人的相遇相知),被李白的才华所折服,临别时互相写诗赠答。

同年秋天按照约定来到梁宋(梁:今开封;宋:今商丘)游历,同行的还有诗人高适,他们一起登高,一起饮酒,一起问道名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时的杜甫非常骄傲,豪情万丈。

泰山

2、乱世为官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杜甫来到长安,他满怀希望参加玄宗的选贤考试,最终因为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嫉[jí]贤妒[dù]能,从中作梗[gěng],宣称“野无遗[yí]贤”,让所有参加考试的书生都落了选。

呆在长安十年,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在长安南郊的少陵原安家,还出任参军,有了俸禄,终于可以去探望妻儿,一路所见民不聊生,到家才知道小儿子也已经活活饿死。悲愤欲绝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玄宗弃长安而奔蜀,杜甫带妻儿也开始逃亡,昔日繁华的长安城满目疮痍[chuāng yí],他不禁悲凉写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时的杜甫已经不负年华,两鬓[bìn]斑白。

杜甫四十七岁时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当时社会动荡,时政黑暗,兵荒马乱,百姓贫苦,在其位不能谋其职,目睹了一幕幕惨相的杜甫,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长安

3、晚年颠沛

杜甫弃官后隐居在成都的城西浣花溪畔,在这里他可以赏花听雨,写下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杜甫草堂也为杜甫带来了一生中少有的宁静时光。

杜甫草堂

在这里他等到了收复河南河北的喜讯,喜极而泣写下:“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随即准备还乡。

在前往郴州的路上,遇到大水,被困于耒[lěi]阳的一个小驿站,当晚便溘[kè]然长逝。


他食不果腹,担忧的却是天下寒士,他居无定所,痛心的却是路边冻骨,他仕途坎坷,惦记的却是烽火连月,他胸怀着家事国事天下事,他笔写着别情离情生死情,他是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他的一生,没有身居高位,没有锦衣玉食,却始终以良臣自居,以天下为己任,一代诗圣除了写就”诗史“,还留下以爱天下人如爱己的胸襟,忧天下人如忧己的仁义。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杜甫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