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心得体会(《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心得体会感悟)

导语:《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心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二章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叹蒙娜丽沙的神秘微笑,感慨齐白石水墨间的神奇小虾。为什么我们不能创作传世珍品呢!因为艺术家眼里的是“一”,而世人眼里的是“一”的碎片。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艺术家的“神”作、传世绝品正是因为得一,所以“神”得一以灵。

得一是老子思想理论的伟大成就,反者道之动,“得一”的反面就是“得缺”,残缺不全构成了世人的意识系统。所以,碎片化的认知成了人们认识的常态,从而误把表象当本质。

无和一是认知宇宙真相不可分割的两大思维模式,离开无和一,宇宙之谜永远无法解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德养育天下万物。三十九章得一章说,“一”,实也,全德也;德相,华也;得一则德全。是以此章老子说:道生德,德生仁义,仁义生礼智信,礼知信化生世间诸象。

人用眼睛看世界,看到“有”世界的“万物”,是肉眼见证的世界,世人不会产生怀疑。“无”的世界超越肉眼的见证,让人产生极大的怀疑。四十一章“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万物虽然显现在世人眼前,但世人无法解释万物的来源,世人不知道现象背后的本质。

“一”是上德、全德,是玄同大德,要完全了解一的全部本质是不可能的。眼晴能够直接见道该多好,但如果肉眼能够直接见道,那么玄照妙心就成了笑话。世人的贪欲无穷无尽,没有能见道的心,眼睛一眼便能看透世界的本质。那么,无“德”的世间能走多远。

“二”为仁义,大道废,出仁义。无和有、道德仁义是人眼无法感知的。“德”高高在上,世人难以窥其全貌,“仁义”同样也是世人无法跨越的高峰。上仁,上义因失德而生,但老子有济世救人的情怀,相信道德仁义互补互缺,有无相生,永远不离不弃。

“三”是礼智信,礼为五善之末。三生万物,“智慧出,有大伪”。人眼可见的万物终于出现,欲望有了用武之地,世间开始了心智机巧、尔虞我诈。这时,反者道之动的法则开启,九九归一,复归于“无”。

世人面对有形、可感知、有分别、有边际、有生灭的现实世界,随波逐流。人都想活100多岁,人的欲望无限多,但都无法做主。

世人离道离德,与道德背离。接着老子训诫离道日远的世人,强梁者是离道最远者。离道远,柔性失,万物完全失去了柔性而固化。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是为了保持柔性,但侯王不仅不自贬自谦保持柔性,反而显示强梁,彻底断绝道性。所以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是真正的教化之父。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璎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