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学记君子之教喻也(学记中的君子之教喻也所蕴含的教学原则是什么)

导语:君子之教,喻也——《学记》新探究

本大部分第4段(全文第10段)

【原文】

君子①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②也:道③而弗牵④,强而弗抑,启⑤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⑥,启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⑦矣!

【解词】

①君子:在本句具体的语境中,这“君子”指教师。

②喻:“喻”在本段的具体语境中,乃是《学记》作者关于他的教学思想的最高层级的概括,他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它的含义是说教师要教得明白,学生要学得明白。“君子”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可定名为“喻式教学法”。

③道:这“道”古与“导”通。郑注释为:“示之以道涂”,意为指引道路的意思。这种形象化的描述,生动具体的揭示了“导”的引导内涵,古今学者无异议。

④弗抑:“弗”,不;“抑”压。“弗抑”,在本文具体的语境中,表示不压制的意思。

⑤启:谓启发。是汉人为避文帝讳,将《学记》原文改作“开”的。详说见笔者《学记》新校文。

⑥易:在本语境中表示学生学习时“心情愉快”的意思,不是讲学习容易。

⑦善喻:这是本段结句“可谓善喻矣”的关键词。根据本段是论述“喻式教学法”的事实,这“善喻”当理解作善于运用“喻式教学法”。

【今译】

有德才的君子既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又知道教育之所以衰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给人当老师了。有德才的君子教学的方法,可称作“喻式教学法”。它的具体做法是:引导而不强拉,鼓励而不压制,启发而不给出结论。引导而不强拉,则师生关系和谐;鼓励而不压制,则学生的心情愉快;启发而不给出结论,则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心情愉快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可以说是善于运用“喻式教学法”的了。

【解读】

在第1段批判了“今之教者”的教学方法“不型”,违背了教学规律,2、3段总结了教学“兴”“废”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推出了他创造的新的“喻式教学法”。

“喻式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教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喻式教学法,是由按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组成的三条原则所构成的。

第一条叫“道而弗牵”,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是在前面引导,而不是强拉着走。

第二条叫“强而弗抑”,即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主要是鼓励,提振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施压,打击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条叫“启而弗达”,即在为学生授业解惑时,只为学生提供授业的钥匙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把所有的知识嚼烂喂给学生和给学生做出完整的答案。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这样做,“道而弗牵则和”,引导而不强拉,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和谐,老师看学生可爱,学生看老师可亲,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强而弗牵则易”,鼓励而不施压,学生的心情就会愉快,充分地发挥出其学习的积极性,快乐地学习。“启而弗达则思”,教师帮学生打开思路以后,心情愉快,以学为乐的学生必然会自己思考解决。这三条原则,教师导、强、启,极尽诱导启发之能事;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情境里,愉快的学习心情中,独立思考以获得真知。喻式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完备的理论形态出现的教学方法,将人类的教学事业推上了一个新高度,这无疑是《学记》作者对人类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关于喻式教学法的问题讲到这里,使我联想到一个问题,即以孔子的这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据命名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说几句话。

首先我要说的是,自汉郑玄为《论语》作注,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解释为:“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道。”后来的学者皆沿袭其说。《辞源》亦以其为据,释为:“开发人心,使之得以领悟。”这则记载,后来被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依据。实际上这是一个误会。因为从这句话所反映出的只是孔子教学的一种对学生的严厉态度。“不愤不启”是说学生求知的愿望,不达到愤激的程度,发奋要学好,不给予教育。“不悱不发”,是说学生求知的愿望不达到悲伤的程度,下决心要学好,不给予教育。注意,这里的“启”与“发”两个字,事实上并没有联系在一起,组成“启发”一词,表示是一种教学的方法。

其次是,在现存记载孔子生平言行的《论语》一书中,对孔子讲教学方法的记载共有三则:

1,《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2,《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3,《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对以上三则的记载,就它们所包涵的有关教学方法的内容,不妨简单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看:

其第1个事例说,孔子与学生子夏讨论《诗经》中《魏风·硕人》中的三句诗的含义。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三句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孔子用绘画的过程加以比喻,也就是先着色,将要画的内容鲜明地表现出来,然后在彩绘内容的空白处着白色,从而使彩色的绘画更加绚丽的显示出来。子夏由孔子的这个解释,进一步与“礼”的思想联系起来。“礼后乎”,谓表示人的美,要用“礼”来节制,才能显得真正的美。

孔子听了以后很高兴,认为子夏的这个理解对他有启发,称赞说:“起予者商也”。并表态说,从现在开始,可以与子夏谈论《诗》了。旧注经学家包咸释“起”为“发明”,恐不确。有意思的是这里他用的是“起”字,而没有用“启”字,而且不是说他启发了学生,而是学生启发了他。这说明在孔子的思想中,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概念。

其第2例,说孔子对颜回讲了一整天,颜回只是听着,一句话也没说,象是很愚钝的样子。可是在退学以后了解他与一些同学的谈论,他对自己所讲的内容颇有“发明”,也就是有自己独到的创见,这说明颜回很聪明,不笨呀!注意,这里的“发”,是指学生的“发”,而不是讲教师的“发”。而且,它也没有与“起”字联系起来,讲“起发”,表示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第3例,“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颜回对孔子教学方法高度概括的描述。所谓“循循”,即有步骤、有次序的意思;“然”,文言虚词,在形容词“循循”之后,作助词用,表示“地”的意思。“善诱”,即善于引导的意思。可见这句话只是讲了“启发”方法的前提条件或外形特征,并未能揭示“启发”方法的本身,“启发”是怎么回事。

根据以上对三则与所谓“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有关事例,实事求是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当时所谓“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实只是一些零星的经验之谈,莫说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连一个明确的“启发”概念也未产生。“启”是学生“起”了老师,“发”是学生自己“发”,都与老师的“启发”无关。

最后,根据以上事例,实事求是的分析,孔子四十年教学实践,他所创造的“循循然善诱人”,重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亦足以发”的教学方法与思想,可以说为教师诱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获得真知的“喻式教学法”,开了先河,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虽不是体现“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的“喻式教学法”的创立者,但他对“喻式教学法”的创立是功不可没的。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心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