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香溪公园位于哪里(香溪农家院)

导语:时光如水倒流千年——香溪工农水库遗址观察札记(一)

前言:香溪是兰溪北乡一个古镇,远古即有人类在此生存,有考古学意义上的三千年文明历史。两宋以降,香溪人文繁盛,科第甲于一方。范氏、章氏、徐氏等名门望族播迁于兹,有婺学开宗的范浚,有兰溪历史上最后一位进士--刘焜。香溪还是兰溪历史上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自商周至近代,山水之间,窑场密布,薪火斑阑,三千年不绝,这不仅仅是土与水的捏揉、土与火的熔合,更是人们美好愿景的升华。新时代的兰溪正在打造典型的工业城市,那么,追根溯源,香溪则是兰溪历史上典型的工业城市滥觞。

2023年1月(农历正月),我家三人前往香溪扫墓,顺道走进工农水库库区踏勘。工农水库位于香溪镇附近,新蒋董线以东。去年是罕见的枯水期,库区水位极低,四周岸边出露地表甚多,往日深藏在水下的许多古遗址显露出来。

库区的北岸线(坐北朝南的阳坡)库尾是一片平缓开阔的坡地,这片坡地的遗址堆积和散布比较广泛,自北朝南降坡而下。地表可见砖、瓦、陶瓷残片、青石臼等物,还有规则状石块、陶质排水管,似乎存在建筑物。陶器以罐、碗、缸为主,有青、酱色釉,有红色陶胎的无釉罐。其中,陶器以缸为大件,大多为无釉粗器,质较松酥,也有青釉缸器,质较硬。见一缸残片,外为酱色釉,薄釉极似化妆土,翻厚唇的缸沿,缸沿及缸体内壁均施白釉,较厚,极细腻。白釉器多见于北方,南方不多见,此缸制作年代尚不明确。有少数唐代器物,以碗、盆为主。瓷器大多是宋代的青瓷、青白瓷碗、元代乳浊釉碗,可见元代龙泉青瓷大盆及高足碗残片。还有一些明代的青瓷、青花瓷,年代自明初到明末均有,未见清初以后的瓷器残片。

地表随处可见瓦片,有一种厚瓦,年代较早,偶见带铭文的残瓦,楷书模印阴文:“□造清源寺瓦 窑 □户”。宋至明清残缺砖块也多见,大小不一,有见铭文砖,为楷书模印阳文“范”和押字。

往东北方向(顺时针方向),即从左沿库内岸坡地前行,连续出现墓葬群,大多是砖室墓。这些墓葬原在土坑中,因库区蓄水后,常年的冲刷涨落,墓室周围的泥土逐渐冲散,独留砖室圹在原地。这批砖室墓有双圹、单圹,少部分多圹,大多数被破坏殆尽,仅留墓底,仍可见砖底铺设。砖型厚重规整,质量也好。一部分砖室墓完全出露地表,一部分墓的下部分仍留在土层中。目视墓圹中无遗物留存,有少量铁质棺钉,棺钉有2种,一种小帽钉,另一种是冠叶式大帽钉,还有铁质棺环。库区的岩石突出部位,出现在岩石上凿穴的墓坑,约3、4座,石坡较陡的部位也凿有墓穴。地表所见器物以陶、瓷残片为主,年代大多数为宋代。砖室圹穴基本是平常尺寸,也有小型圹,不能容纳正常棺木者,应该是火葬墓或二次迁葬。

见一座砖椁石板墓完全出露地表,已残破,砖椁上仅留一块长条麻石板,砖椁尺寸也小型,应为二次迁葬,具有南宋风格。转至一个山坡凹进处,砖拱券顶砖室墓较多,大多位于最高水线处,灌木遮掩,不易被发现,因此保存比较完整。也有被打开的墓,观察痕迹,似为近期枯水期人为所致。砾石垒墓面的墓葬也多见。许多墓葬前面的祭坛也存在,也有青石墓碑残存,并留有文字,应为清代墓。

行至凹处为平缓地表,有较多的砖瓦遗存,见有残瓦,上有楷书阴文模印“潘”字。多见瓦当残片,上有花卉图案,看时代似宋。见有规整的长条红石板构成的排水沟,并有方形砖铺盖,旁有柏树枯根。似乎此处为建筑遗址或有坟寺或为墓前享堂建筑。

至岩石突出陡坡处,有岩石上凿出的墓坑,呈现近期盗掘痕迹。再往北边,都是岩石陡坡,墓葬渐少直至消失。

另,岸坡沿途均见垫具、匣缽、沾有窑汗的大型长方形窑砖,但未见烧结的陶瓷残片,也无集中堆积层,因此不能推定具体古窑址的方位,只能判断此处山坡上有窑址存在。

靠西侧的水库坝底,呈现汉、六朝、隋唐时期的陶瓷残片堆积。其中,六朝时期婺州窑青瓷碗、青瓷罐,瓷胎较白,烧结程度也高,釉色尚可,器底可见较明显的支点烧痕。见有玉壁底的,带支点烧痕的瓷碗残底,应是唐代器物。见一兽面鼎足,红陶黑釉,釉多剥落,与东周时期越地陶鼎相仿,可证在战、汉之前,此处已有人类生活,或村落或墓葬。

在南面坡(向阳坡面)见有古砖,砖面模印有四出古钱纹,古钱周围是放射线纹。砖的一侧有阳文二字:“萬年”或“黄亖”,因笔划隐起且缺损,未能识读完全。该砖年代似为三国吴时期,清代徽州歙县人汪启淑在《兰溪棹歌》中提及兰溪城南同仁塔上掉落古砖,有带三国吴的“赤乌”年号砖。汪启淑的诗是这样写的:

南山危塔矗青冥,历劫依然似有灵。

鹤发老翁亲为说,坠砖曾见赤乌铭。

诗末有注:“兰溪共有三塔已废其二,所存惟城南山巅之塔,曾遭郁攸,而崔巍无恙,闻诸老翁昔年风坠一砖,上刻有吴赤乌年号”。

这“黄亖”莫非“黄龙”?若真“黄龙”,那是三国吴的年号,“赤乌”与“黄龙”乃绝配也!暂留此念,哂笑匪多。

北坡(背阳坡面)也有古砖出现,砖面带放射线纹,砖侧有古钱纹,砖的尺寸较大,附近未见到古墓遗址,可能是岸上山坡有存在。

北坡(背阳坡面)转到郑高畈方向,有几处较大型墓葬遗址,似乎有宋代灰隔墓存在。堤岸剖面可见泥土中叠压陶片,均在现在的地面约1米之下。北坡(背阳坡面)往北面大坝方向,墓葬不很密集,但有几处墓葬保存尚完整。地面陶瓷片以宋元为主,见元代乳浊釉的高足碗,应是上莲塘窑同类器物。岸边坡地零星见陶质垫具,但未见古窑址。从水库北面的大坝进入库区,碗窑山一侧的坡地,很少出现墓葬,所见几圹均明清时期,没有发现更早的遗存。见有垫具,未见窑址。(待续)

后记:本文仅是田野观察记录,基于本人的观察和感悟。文中的观点、表述可能不尽严谨,甚至出现差误,望阅读者自辨。另,本文触及各处遗址现状的描述,仅局限于肉眼可视的未经扰动地层表面,观察活动一切均在恪守相关法规的范畴内。期间,本人已及时将遗址状况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提交给相关部门,亟待重视和保护。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