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闻名和闻名的区别(闻名的理解是什么)

导语:从“闻名”与“通达”的区别,体味人生至真的境界

一、

呈现于外的表象未必能完全证明本质,因为真正的本质未必会完全呈现于外在,这就是表象与本质之间所存在的差距,所以在这个世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的时候假的比真的更像是真的,而真的因为纯真到不迎合世俗,所以不易察觉其中的真。

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不执着于外在的表象,而能通达于内心至善的纯真,因为一个人只有从外在转化为内在,自己才能因为这种转化而使生命有所升华。

《论语》之中有这样一番对话: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有一天,子张问:“士如何做,才能称得上通达呢?”

孔子说:“你所认为的通达是什么样的呢?”

子张回答说:“在国家担任政事职务则一定显贵而扬名天下,在家修行也必定要有声望。”

孔子说:“这只是闻名,并不是通达呀。真正的通达,必须品质正直,崇尚礼义,洞察他人的话语,谦虚礼让。这样,他在国家必然通达,在家也必然通达。至于闻,只是表面上装出一副仁人君子的模样,而行为却违逆不实,对自己的行为毫不怀疑,这样的人在国家也一定会有声望,在家也一定会有声望。”

正如孔子所说“闻名”与“通达”之间的区别,有的时候真正纯粹的东西未必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的东西未必能够证明他的纯粹性,因为前者的意义是在于本质,所以并不一定完全体现在外,而后者的追求则在于外相,所以哪怕没有做到,他也营造了高于实质的状态。

这个道理在生活中极具代表性,我们需要在有些事情中真正地看到本质,以免被表象所迷惑,同时我们又要避免自己过度执着于表象之中,因为太过于在意外在的东西就会错失追求人生内在的机缘。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比如说,当你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如果只顾执着于外在的品牌,表象的影响等问题的时候,就会自然忽略扎根于事物的内在品质,这个时候你所做的东西或许会在一时之间受人追捧,但是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如果在一生中的某一个片段或插曲之中犯了类似的错误,那影响的或许仅是一件事情,但是如果你在整个人生中所执着的完全是超乎于本身之外的名利层面,那么不管是对于人生的意义,还是人生的品德,以及内心的状态等多个角度而言,都会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二、

庄子之中有一个观点叫: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功”者不认为自己为社会去做了什么,“无名”者不向社会去索取什么,“无己”者就是忘我,也就是超越了自我,没有物我的分别,达到了无所拘束的状态,这才是庄子逍遥游的真正核心。

所谓的“无己”、“无功”、“无名”,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也不是完全消极的无视自己,而是不去刻意执着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心中不过度执着于我与万物之间的区别,这恰恰能达到高于世俗的积极。

当你心中有所执著的时候,不过如蓬蒿间的燕雀一样不知高飞,只是徘徊于树枝蓬蒿之间,犹如井底之蛙一样坐井观天,自视为大。

这样的人生是斤斤计较的,是患得患失的,这样的状态也是不利于自我品德修养以及内心状态安适的,而这个问题的核心则是在于我们过度执着于我本身。

当自己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不是为了功业而做,即便人生有所为之功,也不将自身之功视作为功,而这种不追求于表象之功的境界核心则是我们没有将自己视作自己,也就是所谓的“无我”境界。

当我们有所执着的时候,就会让自己流于浅薄的世俗机心,如庄子所说:“嗜欲深者天机浅”,世俗欲望越深,机巧之心越重的人,越是缺乏通达于天地之间的赤诚灵气,这一份灵气是让自己走向生命更纯粹,更高意义的根本,失去了这份赤诚的灵气,自然也就失去了创造更有意义的事功机缘,这样的人生也是可悲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没有执着的让自己完全落在更纯粹的人生使命之中,那么他才算真正的活出了自我,这样的精神状态才是极其伟大和值得追求的。

所以说不要让自己执着于外在表象,而能够通达于事物内在,同时也要能分得清哪些事情纯粹是由外在表象烘托产生的事物,哪些事情是确实由内而外所正常体现的。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舻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