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古代人说的舅父(古代舅父是什么意思)

导语:古代为什么将丈夫的父母称为“舅姑”?

现代汉语中,“舅”、“姑”分别代表“母亲的兄弟”、“父亲的姐妹”两种亲属关系。而在古汉语里,“舅姑”则与现在人们所说的“公婆”同义。比如我们熟知的唐人诗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其中的“舅姑”便是此意。另外,在儒家经典文献《礼记》①中,“舅姑”字样也是频繁出现。如“妇事舅姑,如事父母”等。另外,这个词还被用来指称岳父、岳母。如《礼记·坊记》记载“昏(婚)礼,婿亲迎,见于舅姑”。

这些记载显示,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作为血亲的“舅”、“姑”与作为姻亲的“公(岳父)”、“婆(岳母)”是重叠的,表明兄(弟)的子或女与姊(妹)的女或子相互通婚--这就是婚姻史上的姑舅表配婚(中表婚)制。

这一习俗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能得到例证。例如,苗族历史上就曾有姑妈家之女须嫁给舅舅(即姑妈的兄弟)之子,否则姑妈就必须赔偿舅舅家一笔财礼,并且还要征得其同意后才能择嫁。明代以来这种做法逐渐式微,姑妈家嫁女,只须在出嫁前通报舅舅,以示尊重,而不再给舅舅赔偿钱财了。另外,实行族内婚的傈僳族也有姑表亲优先(以姑家的女儿适舅家的儿子),其次才是堂姑亲和姨表亲的习俗。所以,古汉语中把公婆称为“舅姑”,正是这种婚姻制度在语言上的反映。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悦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