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施工测量的内容和方法你知道多少你应该怎么做(施工测量的内容与方法)

导语:施工测量的内容和方法,你知道多少?你应该了解一下

一、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1、主要工作:长度的测设、角度的测设、建筑物细部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建筑细部点高程位置的测设及倾斜线的测设。

2、基本工作:测角、测距、测高差。

平面控制测量的组织实施原则:由整体到局部

场区控制网→建筑物施工控制网→轴线测量→细部放样

二、施工测量的内容

(一)施工控制网的建立

新建场区控制网:利用三个点组及以上定位

轴线法测设方格网时:长轴线定位点不得少于3个

(二)建筑物定位、基础放线及细部测设

线板:标记中心线,测设标高

控制桩:施工轴线校核

三、施工测量的方法

(一)已知长度的测设

精密距离测量的三改正:尺长、温度、倾斜

(三)建筑物细部点平面位置的测设

①直角坐标法:适用施工控制网为方格网或轴线形式;

②极坐标法:适用测设点靠近控制点,便于量距;

③角度前方交会法:适用不便量距或测设点远离控制点、小型建筑物或管线;

④距离交会法:适用距离不超过测距尺的长度时;

(四)建筑物细部点高程位置的测设

测量方法:水准测 HA+a=HB+b

高程点的测设

四、建筑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考点-多选题)

(1)在施工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的有: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加层、扩建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受邻近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

5)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大型、新型和加层;影响扩建处理甲)

(2 )建筑在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要求:

1)沉降观测。

2)基坑及其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

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

3)对髙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进行倾斜观测。

4)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4)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等级:

分为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共五级。

(7)变形测量的基准点:

1)沉降观测基准点:在特等、一等沉降观测时,不应少于4个;其他等级沉降观测时不应少于3个;基准之间应形成闭合环。

2)位移观测基准点:对水平位移观测、基坑监测和边坡监测,在特等、一等观测时, 不应少于4个;其他等级观测时不应少于3个。

(8)在基础施工期间,相邻地基的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1次。混凝土底板浇筑完成10d以后,可2 ~ 3d观测1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成和水位恢复。

(9 )基坑变形观测:分为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基坑回弹观测。

1)基坑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变形观测点:

沿基坑周边布置:观测点间距不应大于20m,且每侧边不宜少于3个。

2)基坑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

间距20~50m,每侧边不应少于1个。

(10)基坑支护结构位移观测的周期:

从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开始,基坑开挖期间宜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基坑安全等级每1 ~ 2d观测1次。

基坑开挖间隙或开挖及桩基施工结束后,且变形趋于稳定时,可7d观测1次。

(11 )基坑回弹观测不应少于 3 次。

第一次应在基坑开挖之前;第二次应在基坑挖好之后

第三次应在浇筑基础混凝土之前。

(13)沉降观测的周期和时间要求有:

开始观测:在基础完工后和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

施工期间:

民用髙层建筑宜以每加高2~3层观测 1 次;

暂时停工:停工时及重新开始时各测1次,期间2~3月测1次

竣工后运营阶段的观测次数:第一年3~4次;第二年2~3次;第三年开始每年1次;

结束观测:沉降达到稳定状态和满足观测要求。

(14)建筑沉降达到稳定状态:当最后100d的最大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达到稳定状态。

(15 )水平位移观测的周期,在施工期间可在建筑每加高2~3层观测 1 次,主体结构封顶后每1〜2月观测1次。

沉降、位移观测

(16 )倾斜观测的周期宜根据倾斜速率每1~2月观测 1 次。

(17)当建筑变形观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

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3)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情况;

4)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

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异常变形情况。

本文内容由小姿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