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古代木构建筑的优缺点(古建木构件名称)

导语:古建常识:木作构件 枋「图文」

枋:

较小于梁的辅材,也是主要的木作构件,截面为矩形,是方柱形的横木。枋的位置不同,称谓也不同。常提及的有:

额枋(阑额)、普拍枋

(1)额枋(图五十九):位于檐柱之上,是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时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到宋代始称为“阑额”。 它有时为两根并用,上面的一根叫“大额枋”(清代称谓),下面的一根叫“小额枋”(清代的称谓,宋称为“由额”),两者之间使用垫板(宋称“由额垫板”)。在内柱中使用的额枋又被称作“内额”,位于柱脚处的则叫做“地栿”。

(2)金枋(图五十四):沿屋面坡度逐层安排的枋子都叫做“金枋”。按金枋所处的地位差别,又有“上金枋”、“中金枋”、“下金枋”之别,比如位于在五架梁上的金枋称为“上金枋”。

(3)脊枋(图六十四):位于脊瓜柱上,脊檩(桁)下面的枋子。

(4)老檐枋(图六十四):置于金柱之上的枋木。

柱头枋、罗汉枋等

(5)柱头枋(图六十、图六十一):在清制中则称“正心枋”,它处在斗栱中心位置,檐桁(檩)下面的枋木。 因为斗栱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悬挑檐口的屋顶荷重,该荷重由檐桁(檩)传递到枋木,再由枋木落实到斗栱上,正心枋就是将荷重传递到中心栱件上的枋木。

(6)罗汉枋(图六十、图六十一):在清制中称“拽枋”,处在正心枋前后,在内外跳慢拱上者,其上没有桁(檩)的枋木,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的作用。“外拽枋”指处在斗栱中心外挑部分的枋木;“里拽枋”是指处在斗栱中心内挑部分的枋木。

柱头枋、罗汉枋、撩檐枋

(7)撩檐枋(图六十一):在清制中称“挑檐枋”,处在令栱之上,挑檐桁下面的枋木。一般在斗栱的最外端位置,是屋顶最边沿的承托构件,是斗拱附属构件。

(8)随梁枋(图五十四):在檐口梁前面,按进深连贯两柱头间的横木,位置功能与额枋相同,在大木小式建筑里,常见梁而没有随梁枋。顺着梁安装的那块雕花木枋,就叫随梁枋。起稳固梁的作用,是个联系构件。

(9)普拍枋(图三十九、图五十九):位于阑额之上,用来承托斗拱的木结构。始见于唐代,“然至北宋末,尚有省而不用者”。后世在阑额与普拍枋的尺寸上又不断的演变,“其用普拍枋者,则早者扁而宽,……与阑额在断面上作'T’字形,其后渐加厚……普拍枋阑额所出无几。至明清则普拍枋竟狭于阑额矣”。普拍枋在南方称为“平板枋”,北方人误听成“普拍枋”,故致。

(10)雀替(图六十二、图六十三):又叫“角替”,在宋代叫做“绰幕枋”,置于坊下与柱交代处,加固梁坊与柱的衔接,分担柱头承重压力,借以减少梁枋的跨距。并起加固构架和装饰的作用。至清朝,雀替渐渐变化为柱梁间的装饰。雀替有很多类:比如大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花芽子、龙门雀替等等。

小叟申明:所有内容均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如内容有害或侵权,联系即删。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