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西双版纳傣族女人如何(西双版纳傣族是男嫁女娶吗)

导语: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观念:“男人如流水,女人如堤坝”

傣族传统女性观的形成深受其文化影响,从其传统文本伦理叙事就可看出。南传上座部佛教、原始宗教长期相互影响下傣族传统社会形成了行善积德、众生平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形成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一夫一妻制”、“从妻居”等婚姻习俗。在处理两性问题的时候,强调各个道德主体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和不断变化的生存境遇、注重习俗和禁忌的伦理功能。傣族传统社会中,父权制并未建立,女性也并非处于“他者”地位,傣族传统社会对女性魅力持赞赏态度。

傣族谚语诸如:“帮人杀猪,不帮人吵架”,“有打猪狗的鞭子,没有赶人的棍子”都充分体现了傣族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而性别和谐是指一种符合两性共同利益诉求的,符合两性发展需求的理想状态,对社会和谐至关重要傣族传统社会中,男女是共同发展的、是相互依存的、是和睦相处的。

傣族男女共同发展

傣族婚姻礼仪中体现出一种从男方优势到女方优势的转变,“男方欠女方的债,就变成永远难以还清的债。”这种亏欠心理在两性的发展中可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傣族传统在两性的关系上没有一方绝对的压倒另外一方,双方基于劳动或者其他有益于家庭共同体和睦或者社会和谐的行为准则来决定如何对待男女两性。

家庭经济方面,傣族传统生活中,男女表现出遇事有商有量的特点。女性在家庭生产中举足轻重,相比而言,女性具有较高的地位。这表面上似乎体现了一种对男性的不公,为什么掌握钱财的是女性呢?傣族一些谚语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其实是为了两性更好的建立美满的家庭。男女两性主管不同的劳动,但是又相互协作,共同将“小家庭”建设的更加美好。

生育时受到特殊照顾的权力。凡事皆“苦”、一切都“苦”,这种“苦”的观念之下傣族人认为“女人怀孕也苦”因此,在女性生孩子的时候整个家庭对女性的照顾都说明傣族对妇女生孩子的重视。“生男生女都一样。傣族妇女生育时,由有经验的老、中年妇女助产,丈夫都要在旁边协助。”在传统社会之中,生育是女性的一种主要职能,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女性只是“生孩子的工具”,即使女性在“鬼门关”的时候,人们关心的也是她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正是这样,傣族这种关心妇女本身的行为更为宝贵。

傣族男女和睦相处

和睦相处是傣族传统社会的美德之一,傣族传统男女和睦相处从恋爱自由自主,婚姻自我选择以及寨子里生产生活中体现出的和谐氛围都可证明。首先,婚恋方面。“......发现傣族爱情、婚姻观念的思想内核是崇尚恋爱自由,对婚姻和择偶态度审慎;婚恋双方以互相尊重为准则;道德要求则体现为婚姻双方需具备良好的生活作风且符合伦理规范;最终达到维持婚姻关系稳定、家庭和睦之目的。”

两性的诸多自由都是为了和睦这一目的。“专一”在我国封建制婚姻中只是对女性的要求,从来没有一条律令要求男性要对女性专一。在三妻四妾的婚姻制度下,女性只能“以夫为纲”,不能对丈夫有任何的要求。

傣族传统的男女关系与此有所区别,“傣族青年男女在情爱关系上要求专一,恋爱方式文明,彼此尊重。”傣族传统社会中这种风俗是难能可贵的,在这种恋爱关系下,男女两性能够和睦相处。深入了解傣族男女两性的这种恋爱、婚姻习俗,女性被公平对待,在恋爱、婚姻中是有“选择权”、“话语权”的。

其次,在家庭生活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封建家庭当中也没有过多的“冲突”,因为女性总是处在“服从”的地位。穆勒在《妇女的屈从地位》一书中对女性的屈从地位的产生根源做了深刻探讨,他认为一个性别从属于另一个性别其本身是错误的,并且两性的这种关系阻碍了人类的进步。而傣族男女就打破了这种范式,没有一方从属于另一方,傣族传统社会体现出的是男女和睦相处。

男女两性原本就是命运共同体,两性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应该达成一种契约,共享利益,彼此增进。在尊重前提下的和睦相处是傣族恋爱、婚姻观念的一大特点,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下,女性是被尊重的。在这样的女性观下,男女两性和睦相处,促进了两性和谐,巩固了家庭共同体。

傣族男女相互依存

费孝通认为人们结婚,组建家庭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要抚育下一代。男女两性在人类历史上本就是利益共同体,在相互依存中谋求发展才是正途。其实,无论是在家庭生存、子女教养、个人发展等方面,傣族传统文化都体现了一种男女相互依存的特点。男女两性的这种互相依存是源于傣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共同体意识,长期的互帮互助实际上成为了寨子这个“大家庭”的一种公德,在两性的“小家庭”内部自然就形成互相依存的习惯。

傣族有句谚语“男人如流水,女人似坝堤”,傣族人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就像是“流水”和“堤坝”的关系。是说女性更具有稳定性,而男性更多的变动性。这两者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这种“流水”与“堤坝”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对个体来说,两性之间的关系是男女两性人生中较为漫长的时光。

男女两性在处理家庭事务、子女教养、邻里关系的时候有商有量,是幸福人生所必须的。对社会来说,两性的之间的关系关系到家庭兴衰,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是下一代成长的摇篮。可以说家庭-社会-国家-教育等环环相扣,所以,两性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昌盛。傣族传统女性观中所呈现出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和谐之美”也是其价值取向的表现。这种性别和谐,正是当今社会应当追求的两性关系。

不可否认,傣族传统女性观用现代人的性别视角、伦理价值取向从整体来判断,他是落后的、是不够平等的。但傣族传统女性观的灿烂之处正是在那个历史中他所体现出的性别公正、性别平等、性别和谐,尤其是“生男生女都一样”,甚至女儿更受欢迎;“男人如流水,女人如堤坝”、“姻缘结合是夫妻,无缘分离是亲戚”等。我们的确也可以从历史文本中发现傣族对男女不完全平等之处,比如男性能够进入寺庙通过“升和尚”来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女性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当我们反思这种情况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发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分工造成了这种现象。

另外,两性和谐从来不是要求两性要完全平等,从西方的三次浪潮妇女们对女性权力的诉求就可窥其本质。本质上,两性之间要达到的是性别和谐,而且没有绝对的平等,绝对的平等可能造成了另外的不平等。我们在谈到“性别平等”时,我们所要讨论的实际上是“差异平等”。而达到“性别和谐”才是探究性别问题的最终目的。

总结

西双版纳傣族文化形成机制的探索,对其女性角色的分析和解读以及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女性观的伦理价值取向的探讨得出其契合性别伦理学的精神本质,具有情感主义的伦理性质,并且还是对男性中心主义的解构。双版纳傣族传统女性观具有这样的元素,而非认为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女性观就完全与之相等。受时代所限,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女性观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的和人性的灿烂之处已尤为可贵。

原始宗教影响下,将女性排斥在宗教祭祀主体之外;受封建领主制影响,西双版纳傣族贵族妇女同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原地区贵族妇女一样受到包办婚姻的桎梏,反而不如平民女子可以自由恋爱并且享受“一夫一妻”婚制。这是时代所限,不能因为这些而忽视了其精华。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女性观对现代两性恋爱、婚姻、家庭都有现实意义,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女性观所具有的这种性别公正、性别平等、性别和谐以及它蕴含的性别伦理学、情感主义伦理学、解构论的元素对当代的两性和谐、公民道德情感培养等都有借鉴意义。傣族传统社会中两性的和谐画面正是我们现代社会两性关系所需要的,它展示出了平等在内容上的多样性、性质上的差异性、方法上的相对性,为讨论性别平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文内容由小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