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重中之重的是(重中之重的意义)

导语:重中之重的语文教学,违背了人类学习语文的规律

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工具,是学习其他一切科目的基础,语文学不好,直接影响其他科目的成绩。这是每个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的道理,因为,连工具都不能熟练使用的人,干活效果之差可想而知。语文的重要性即在这里,说其是重中之重,毫不为过。

然而语文这一最古老的科目,现今却令无数老师烦恼,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成绩。“语文分难拿”成了语文老师的共识。

对于万千学生来说,也是最头疼的科目。背诵没少背,题目整日做,可阅读分析和作文却一塌糊涂。

家长呢,刚刚沾沾自喜于低年级的孩子语文成绩还可以,转眼进入高年级和初中之后傻了眼。语文成绩怎么掉下来了?

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语文这么难学,为何连纸都严重匮乏的中国古代能创造那么灿烂的文化?

作为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我很早就觉得语文教育存在问题,之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索探讨,最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现在我们在进行的语文教学,其实违背了人类学习语文的规律。

尽管说这样的结论有点耸人听闻,且难以被人们接受,但如果您有耐心往下看的话,或许也不得不认可这个结论并非毫无根据。

语文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了绕不开的,不管你是老师或是家长,相信你看过此文之后,会对语文教学有新的认识。对如何提高自己孩子的语文水平和能力有更清晰的评判和方法。

下面我将长期思考形成的文字呈之于下。

一、语文的实质与学习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简言之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的语言。语言有两种形态,一为口头语言,一为书面语言。虽说白话文使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区别变小,但相较口语,书面语言以其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紧凑和修辞优美而有别于口头语言。所以“语文”指的是书面语言。但不管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语言。

既然都是语言,那么观察、探究人学习口头语言的现象、规律,或可知道学习书面语言——语文的学习规律。

(一)、人怎样学会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是除了特殊的残障人(聋哑)外,人人都会的语言。那么,人从不会说话的婴儿,到学习说话的儿童,再到能够自由交谈的少年,到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妙语连珠的成人。人是怎样学会说话并进而熟练和提高的呢?这实在不是什么难事,仅需观察幼儿学语就行。

一个呀呀学语的幼童,在只能发出单音节的时候,大人们就教他用单词如:“妈、爸、要、抱”等表达最简单的意思,之后逐步过渡到双音节、三音节。当能够发出连贯音节的时候,人们就都直接教他讲句子,如人问,“宝宝去哪里”。妈妈就直接教孩子回答“宝宝去外婆家”等。从来没有谁刻意地先教给一堆词语,再教说话。

另外,孩子三、四岁能基本会话后,基本就不教了(尤其农村的孩子)。口语能力的提高,全靠其在生活中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验、感悟别人说的话的意思或含义、情感,到他们自己遇到相同或相似场景、语境时,就会套用别人的话,或作少许改动以更适于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此逐渐地就越来越会说了。人,就是这样学会说话(口头语言)的。

其实,每一个人,如果回顾一下自己小时候怎样学会说话,或者对照一下现实(自己真正教孩子说了多少话),就会发现,实际上大人们真的是没有教过孩子多少话的,孩子学会说话完全是靠在具体生活中听、悟、并在不断地仿说、学说中学会语言且不断熟练的。

从人学会口头语言的事例中,可以得到人应该如何学习作为书面语言的语文

某些启示,以下继续探讨。

(二)、该怎样学习书面语言(语文)

1、从学习口头语言推想学习书面语言

前面说过,语文即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也是语言,仅仅是层次更高些。所以,可以认为,学习书面语言的方法或说规律,应该与学习口头语言基本是一样的(仅是多了认字和写字,本文不予讨论),即主要的方法,应该是学习者深入到书面语言所描述的语言环境中(就是阅读),去感知、理解、体会各式各样的词语、句子的意义和用法。记住这些词、句所适用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情境。从而逐渐地了解和熟悉书面语言。在相当熟悉的基础上练写,就会逐渐学会语文,使用语文。

2、从幼儿学语及语言的本质特点探讨学习语文的方法

幼儿学语现象,前面已经讲述,即幼儿能够发出连续音节后,学习语言主要是整句整句学着说的。为什么所有的幼儿整句整句地学说话,都能轻而易举地掌握(口头)语言了呢?这要从语言的本质特点说起。

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规范为结构规律的综合体系。这是读过师范的人都知道的定义。那么,毫无疑问,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同时掌握其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范。于是,我们就可以回答上文的“为什么”了。

对于呀呀学语的幼儿来说,学语,是从零开始的。在他们能够发出连贯音节后,人们不是去教他们一堆词,然后再去教他们用这堆词学说话,而是让他们直接整句整句地学着说话,从而使他们掌握了口头语言。其原因就在于:句子,整句整句的句子才同时包含着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范这三要素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也该得出,学习书面语言,亦应是整句整句去阅读,理解和体会。在逐渐熟悉后去练习写句子,就如同幼儿学说整句话一样。

虽然,人学习口头语言,是亲身处于具体的环境中主动或被动的学着陈述或应答具体的事情,而且比较简单;相对的,学习书面语言,大多不是本人亲自经历,或是远离本人实际的环境和事物的描绘和陈述,同时也比较复杂。因此就不比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而记得牢固,难度相对更大些,但道理应是一样的。

所以,面对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的难,解决之法只能是通过更多地阅读,更多地间接进入或接触自己不熟悉的环境和事物。才能达到熟悉描绘或陈述那些环境和事物的词汇和句子,也才能在之后遇到相似的环境或事物时,能自己用文字描述出来。这是学习语文的较高的阶段,这时的阅读,不仅是为了熟悉词句,还具有积累非自己生活经历的情境,熟悉远离自己事物的作用。这是间接的生活经历,积累了间接的生活经历多了,才能熟悉多种描述这种生活经历的技巧,才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使人变得学识丰富而智慧。这就是为什么没打过仗的人能写出真实可信的战斗场景,不是习武的人能写出扣人心弦的武打细节,以及书读多了就知识渊博原因。

综合而言,其实学习语文是不难的,也不应该难。因为,从来没有谁认为学习说话是件困难的事,且学习口头语言基本不用教。那么,学习同是语言的书面语言也就没有理由困难重重。

然而,在现实中,语文,这科历史最悠久的,本应教得最轻松,学生学得最愉快且最应感兴趣的科目,却变成了最难教最难学且质量最不如人意的科目(中央教科所和中国教育报前些年联合作出的《中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检测报告》曾指出过,在诸多科目中,语文的质量是最低的。)。

二、现语文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方面

1、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什么是语文知识?笔者无法回答。但如果依据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反过来说,如果所谓的一些知识无助于形成能力,要这知识何用?),倒可以分析出现在归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一些,其实并不全是语文基础知识。

每次语文考试,试卷的第一部分都是“语文基础知识”,通常有拼音、写字、笔顺笔画、査字典、组词、近、反义词、词的搭配、词义、词的分类、缩句扩句、改病句、修辞等等,细致入微,花样繁多。人们都认可所有这些都是“语文基础知识”。

而语文能力,相对比较简单,一为阅读理解概括能力;二为遣词造句作文能力。毫无疑问,教学语文,终极目的是使学习者形成并不断提高其语文能力。即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然而,需要搞清楚的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怎样的关系呢?按常理,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例如学习语文,拼音、识字、写字。这种基础知识必不可少。因为拼音、识字,是认识书面语言所必需的,而写字是记录语言所必需的。另外,要提高、要有自学的能力,査字典的知识和能力必须具备。

但是,就如上所列的许多归为语文基础知识的题目类型来说,它们并不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必要前提条件。

举例说来,例如组词,低年级进行一些练习,让孩子们知道句子是由多个词组成的,同样的词移到另外的句子,可以表达另外的意思。这或许需要。但是,像现在这样,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到初中,无休止的进行无数的组词练习,是不妥的。因为,组词的练习并不能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出。

其一,人学习口头语言,从能发出连贯音节起,就一句一句的在具体情境中学说话的,并不是先学习了一堆词,然后才学会说句子,尽管,每个句子都由若干个词组成。可见,组词不是学会语言的必要前提条件;其二,许多词的意义,由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而要能运用一个词,必须知道这个词在所在句子里的意义,符合表述特定情境中的某一方面。组词(尤其是学生通过査字典组的并不理解的词),并不能让学生获得这方面的知识。

同样的道理,多音字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的词的方面的练习,学生做了也仅仅是做了,对其语文能力是无所助益的。因为多音字组词,是在学生知道某字多音,且能记得跟这个字组成词读一个音,跟那个字组成词读另一个音,才能做得对。再如近义词、反义词的题,也是学生先知道某词跟某词意思相近,或相反后,才能做得对。而不是通过做这些题目让学生去认知。

可能会有人说,通过做题能让学生加深印象,知道某字多音,某词跟某词近义或反义,这是巩固的需要。但问题是,字的多音可通过反复阅读巩固,知道近、同义词并不能就此会使用——假如不熟悉其所在的句子,以及适宜使用的语言环境。因此,相较而言,与其花时间做这些题,不如用那些时间去阅读,从而熟悉那些词所适用的语言环境。

简言之就是,通过单纯词的练习掌握很多词和很多近、反义词并不意味着就能使用这些词。要真正能使用还得靠多阅读去熟悉其所在的句子,适合描述何种情境。既然这样,就不应该让学生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大量的这种练习,把时间腾出来阅读才是科学的。

再如,词语搭配、选择词义、句子修辞、改病句等,都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语文能力。

词语搭配,因为语言的特点是约定俗成的,如人们说“力大如牛”却不说“力大如象”,“救命”和“救火”结构相同但意义相反,人们却都认可。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说不清,道不明,唯有靠多读才能去熟悉。

选词义,先理解才会选,而理解也靠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修辞,凡是对句子意思理解清楚且对句子结构比较熟悉的人,稍加点拨就能判断,只有对句意理解模糊者才不知所措。而且知不知道何为修辞,并不等于不会用,一字不识的人,说话照样会使用夸张、比喻、借代等等修辞法。

改病句,先知正确的,才能“诊”出“病”来才能改。而“正确”能力的获得,靠的是多读。只有多读,才能认识和积累更多的正确的句子、句式。

另外,还有其他的各式各样的有关字词的所谓练习,如果仔细推敲,大都是意义不大

可现在,我们把这些统统当作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做题,每课必做,单元必考,而且现在发展到一个单元考一次后,再两个单元合考一次。反反复复地做,老师花时间批改讲解,仿佛这样的题目做多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提高,其实仅仅是浪费了师生的精力和宝贵时间。倒是这类过滥的作业,挤占了学生宝贵的本应用来阅读背诵和做其他更有益的训练的时间,形成负面影响。

2、词汇和句子,应当积累什么?

顺着前面的内容,可知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普遍的认识。即认为字组成词,词连成句,句组成段、成篇,于是一切以字词为基础,认为掌握的词汇多了,造句作文就生动了。于是便以字词为重点,积累词汇(还有要求用专门的小本子来记优美词语的)。

从小学到中学,关于字词的练习题几乎每课都有,种类繁多,花样翻新,目标只有一个,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愿望是好的,可就是没想到,词总要依附于句子,句子是表述一个完整意义的最小单位。所以人从小学习语言,从能发出连贯音节起,就是一句一句地学说的。据此,可得出学习书面语言的语文也只须一句一句地学,而无需花大力气在字词上(只须会写就行)。为什么?

打个简单的比方,假如句子是桌子、椅子,那么字、词就是构成桌、椅的方木,面板等材料。于是可知,记住了桌子、椅子的形状,就会知道其用多少根怎样的方木和几块怎样的木板合成。反之,如果桌、椅是怎样的都不知道或记不清模样,给一堆能合成桌、椅的材料,也无法组合成桌椅来的。由此可知,熟悉了桌子和椅子,就会知道构成它们的面板和方料及其作用,同理,熟悉一个句子自然也会记住其组合而成的词语。

如果从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规范)来看,只有句子才同时包含有语言三要素。无论学习哪种语言,都必须同时掌握这个语言三要素。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语言三要素中,语音、词汇是有音有形易于记忆的,唯独语法规范是抽象无形的,如果独立出来,根本就无法给初学语言的人讲解。好在,它存在于每一个句子之中,记住了句子就等于记住了它。人从小起就直接学句子,轻轻松松就学会说话,是因为符合了同时感知语言三要素这种科学地学习方法。

另外,可以更进一步分析的是,每一个句子只表达一个特定的意思,而一个词(多义词,汉语中这样的词太多了)不在句子中时意义却是不确定的。记特定意义的句子好,还是记拆开后意义变得不确定的词好呢?何况,从记忆的量来看,把词剔出来重点记忆,仅仅是增加记忆的量。因为一个词的意思(除具体名词外)常须用一个句子才说清楚。如此,要记住原句,又要重点记住其中一个词,记忆的量就增加了一倍。如果因为要记词而生疏忘记原句(读少了)。则该词就成无所依附的孤单的词,零散而互无联系的记忆对象是最不容易记住的,这是“心理学”研究证实的(这就是小学生学词越多忘得也越多的原因)。即使记住了,也因遗忘原句而不知道其该和哪些词组合成句并适用于怎样的语言环境。

再,句子的数量肯定比词少好多,为什么要舍少的而记多的,提积累词汇而不提积累句子呢?当理解和记住了许多句子,还担心忘掉句中的字词么?

其实,就使用来说,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记住了句子。如果学生脑中没储存某类句子(模型),他是绝不可能写出那类句子来的。因为,记住了句子其实也就记住了该句所描绘或陈述的事物,当需要描绘或陈述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时,脑海中就会检索出储存的这类句子来,或原样应用或加以修整,使更符合事物或符合自己的表述习惯。

需要明白的一个事实是,自有文字的几千年来到现在,真正创新的句子(前人没有说过的)是极少的,不论多著名的大儒,也找不出多少句前人没有说过或写过的句子来。所以说相对积累词汇,其实是积累句子才是真正形成语文能力的有效方式。积累句子,靠的是阅读,阅读,不断地广泛地阅读、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就给总结出来了。今人中绝大部分语文老师和有识者,都无不一致认为,要提高语文能力,唯有大量阅读。

三、结论与展望

然而看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一年级起,到六年级,并没有把重点放在阅读。

我们知道,六岁的儿童,早就能说话而且是比较长的话语了。除了拼音和写字,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教他们阅读,让他们从一入学起就立即去熟悉书面语言,而是让他们去学那么短的短文句子,然后又让他们去圈圈画画什么“表示颜色”的词等,写什么反义词,还要拆合字(减一笔或加几笔得什么字),等等花样无穷的零碎练习。随着年级地升高,如上文所举的对形成语文能力基本没有作用各种练习题占据着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老师上课围着让学生能做这些题目转。这不明显地违背学习语文的规律吗?

正是这种违背学习语文规律的做法,使得本来应该容易的语文变成了最难的科目,而且由此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成了拖累整个教育的首要因素。

所以可以说,拯救教育,应当从改革语文教学起。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假使从一年级起到六年级,我们不是这样教语文。而是一本一本地教学生,领着学生读下去,然后就是简要的讨论一点文章的内容或人物事件等,然后就是抄写听写一些好的段落,然后就水到渠成地练习写一些读书笔记,作文等,彻底告别那些杂七杂八的习题。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该能读多少书,获取多少知识。想想读了那么多的书,语文能力会差吗?肯定不会。如果这样,语文这一科的教与学该是多么的轻松和愉快。

让我们一起来努力,争取这样一天的到来。

声明:原创。

我是一线高级教师,专注教育事业,乐意与四海朋友一起谈教育,论教育,希望为教育更好地发展献一分光和热。不管喜不喜欢我的文章,都欢迎您的点评留言。如蒙关注,诚表谢意。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冰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