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监护人的设立有哪几种方式(监护人的设立和撤销规则)

导语:监护人的设立

监护人的设立

一、法定监护

法定监护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监护人范围和顺序的监护。

法定监护人可以由一人或多人担任。

《民法通则》第16条第1款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因此,父母是未成年人当然的第一顺位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的,依次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父母单位和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成年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的范围和顺序: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

法定监护人顺序在前者有优先于顺序在后者担任监护人的效力。但法定顺序可以依监护人的协议而改变;前一顺序监护人无监护能力或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有权从后一顺序中择优确定监护人。

二、指定监护

指定监护是指有法定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时,由监护权力机关指定的监护。从《民法通则》的规定看,被指定的监护人实际上仍然是法定监护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指定监护只是在法定监护人有争议时才发生。所谓争议,对未成年人是指其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范围内的人争抢担任监护人或互相推诿都不愿意担任监护人;对成年精神病人则是指监护范围内的任何人之间的争议。

《民法通则》规定的指定监护的权力机关,是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指定监护可以用口头方式,也可以用书面方式,只要指定监护的通知送到被指定人,指定即成立。被指定人不服指定的,可在接到指定通知次日起30天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裁决。指定监护在被指定人未提起诉讼时,自收到通知后满30天后生效;在提起诉讼时,自法院裁决之日起生效。

三、委托监护

委托监护是依据法定监护人的单方意志(遗嘱)或者合同设立的监护,委托监护属意定监护。委托监护可以是全权委任,也可以是限权委任。前者如父母将子女委托祖父母照料或配偶将精神病人委托精神病院照料;后者如将子女委托给寄宿制学校、幼儿园等。

依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的规定,委托监护不论是全权委托或限权委托,委托人仍要对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但另有约定的除外;被委托人只有在确有过错时,才负担连带赔偿责任。

即法定或指定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不因委托发生移转,委托监护人只承担过错连带赔偿责任,其在尽到监护之责而无过错时,被监护人之行为如依法律仍须由监护人负责时,则由法定监护人承担。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碧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