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清明节的渊源与发展作文(清明节的渊源与发展英文)

导语:清明节的渊源与发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诗作,流传千古。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寒食节等,既是二十四个自然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上古时期的人们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他们发现北斗七星旋转的规律,斗柄旋转的指向每一年循环一次,正好与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四季变换相同,北斗七星旋转就好像是一个年度大时钟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在先秦时期的典籍《鹖冠子》中说:“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史记·天官书》中指出,北斗七星是定方向、定季节、定时辰的标尺。

至西汉汉武帝时期,人们为了指导农业耕作时间,将一年四季细分成了二十四个节气,并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了《太初历法》。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南的乙位时,正是清明这一节气。在这一节气里,天气气温升高、生气旺盛、吐故纳新、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上巳节是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节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夏朝以前的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男女择偶是一个氏族与另一个氏族的季节性群婚制度,后来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发展成了对偶婚,并出现了婚娶之礼。经过漫长寒冷的冬天,长期住在屋内的青年男女迎来了温暖的春天,在耕种、生产的同时,也有了择偶相配、生育的需求。于是,他们相聚在一起,在祭祀地神、春神的同时,举行歌舞联欢会,男女之间互相择偶,然后相配。当时,踏青的古俗也是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的。

《尚书·大传》中说:“春,出也,万物之出也。”在西周时期,春天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经成为了礼制。春秋战国时期,春游踏青已经成了民俗活动,固定的上巳节。魏晋时期,上巳节定为农历三月初三。

祭祖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隆重盛大的节日,上古时期的人们在春游踏青、祭祀地神、春神的同时,为了缅怀死去的亲人,敬重地办理亲人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逐渐形成了这种墓祭活动。一年有春季、秋季两次祭祀,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墓祭主要行为有整修坟墓、供祭品、点香烧纸钱、向亲人叩头行礼祭拜等等。

插柳戴柳也是在清明节期间民间的风俗,这种风俗的起源来自上古时期,人们为了纪念神农氏而出现的。相传神农氏牛首人身,他亲自品尝百草,发明了用草药治病;他教人们学会用地上的草烧成灰当成肥料,就地挖坑下种,还创造出两种翻土地的农具,并教人们学会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他还带领人们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等等。

神农氏还教会了人们种植树木,包括柳树。清明前后,阳光普照,春雨绵绵,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在此期间种植树苗是最佳的时间。柳条在柳树上剪下来,修剪一番后插入田中,很快就能成长起来。神农氏如此的丰功伟绩,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形象存在。

人们在清明期间剪柳条、插柳树的同时,常常想着心中的一些困扰,上巳节当时在人们心中不仅仅是祭祀的节日,还形成了鬼节的传说,据说在此期间厉鬼出没,如何驱鬼辟邪就成为了当时人们心中的困扰,还有怎样避免瘟疫和蛇蝎等毒虫的危害,怎么样才能表达对亲人的怀念等等。于是人们就想到了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神农氏,人们就多砍了些柳条,用来代表神农氏,将柳条插在坟墓上,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插在门前,用来驱鬼辟邪,把柳条编成圆圈戴在头上,用来避免瘟疫和蛇蝎等毒虫的危害,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插柳戴柳的风俗。

寒食节也是中国清明节期间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二日。这在节日里,人民禁止点燃烟火,只吃凉的食物,不吃热的食物。寒食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其他诸侯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跟随在左右,不离不弃。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有人偷光了粮食,重耳没有粮食吃,饥饿的无法行走。介子推也没有其他好的办法,他忍受着巨痛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下。重耳吃下后,才能行动。

后来重耳返回到晋国,成了晋文公,他励精图治,将晋国发展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想对介子推大加封赏,但介子推不求名利,与母亲一起在绵山中隐居。晋文公为了将介子推逼出山来,好给他封赏,就让手下放火烧山,心想着火了,介子推还能不出来吗。结果介子推坚决地没有出山,最后与母亲一起烧死在山上的一棵大树下。晋文公大为感动,将介子推埋葬在绵山,修祠立庙,让后人敬仰,并下令在介子推死去的这一天全国都禁止点火,不吃热的食物,只吃凉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久而久之,清明节期间综合了上巳节、春游踏青、祭祖节、插柳戴柳、寒食节等活动,还有植树、放风筝、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会等活动,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本文内容由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