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汉承秦制的结果(汉承秦制指的是承袭了秦朝的什么制度)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汉承秦制”格局下高帝、高后对秦法路线的调整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汉承秦制的结果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汉承秦制的结果(汉承秦制指的是承袭了秦朝的什么制度)

秦朝起初只是一个西方的蛮夷小国,经过商鞅变法得以国富力强,四方征战,统一六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但秦王朝只有两代皇帝,短命而亡。

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汉王朝统治者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研究秦朝的兴衰,总结经验教训。因此,在考察汉朝的施政纲领及其实践时,我们能够看到一些秦朝的影子。

但如果一个王朝的统治阶级只是机械地照搬上一个王朝的治国措施,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那么这个王朝的统治阶级肯定守不住辛苦打拼下来的江山。同理,汉王朝统治者在继承秦朝的成功经验的同时,调整了某些不利于汉朝统治的政策。

一、“汉承秦制”的由来

根据历史演进的连续性,代秦而起的汉王朝必然保留了一些秦朝社会的惯性。具体体现在行政制度的承袭、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官吏选任原则和民族关系的延续。

垓下之战后,刘邦在诸侯的拥立下登位称帝,全盘接受了秦朝的皇帝制度,成为汉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是为汉高祖。此后汉高祖在秦制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一整套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国家治理方案。

政治上,中央继续实行以丞相为核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乡里制。经济上,沿用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出现了编户齐民。法律上,以秦律为基础,命萧何编制九章律。

总之,汉高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袭秦制。即使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有所变动,但大体没有超出秦朝制度的框架。“汉承秦制”,得名于此。

二、对秦法路线的调整

得益于“汉承秦制”政治格局的形成,西汉政权迅速站稳脚跟。与此同时,西汉朝臣深感维持国家机器稳定运转的重要性,纷纷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向汉高祖进言。他们的目的在于避免统治者在政策实行过程中走向偏激,过度干扰百姓的生产与生活。

陆贾就是进言朝臣之一。他是汉代第一位倡导儒学的思想家。高祖刘邦从小小的泗水亭亭长做起,集合众多才义之士,靠战争建立汉家天下。因此,他既不尊崇秦朝的法家思想,也不欣赏提倡仁爱的儒学。

但汉高祖善于听取臣下的谏言,在他听到陆贾有理有据地提出“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观点时,他积极采纳。汉高祖以陆贾所著十二篇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政论文为依据,对秦法路线逐渐做出了调整。

1.黄老初兴

最大的调整首先发生在思想领域。秦朝统治的核心思想是法家思想,由此催生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统治者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有全盘的掌控,甚至对百姓的言谈举止都有细致明确的规定。

从消极方面讲,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百姓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百姓受到压迫,就会起来反抗。汉高祖要发动百姓积极地从事生产,但也要注意避免像秦朝一样过于压迫百姓。

他是以武力取得天下的,必然清楚百姓的力量。因此,他不能继续沿用秦朝的法制精神,必须有所改变。陆贾的进言恰好为他提供了调整的时机。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刘邦鄙薄的儒学,在战争时期显得软弱无力、不堪一击,进取不足。但儒者守成中正,正好适应战后家国重建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因此,刘邦选择在武成后以文治天下,并将“以顺守之”确立为刚建立的汉帝国的政治指导原则。

秦法进取从此调整为汉家顺守。顺守原则贯穿了整个西汉前期,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有所改变。

虽然汉高祖吸收了儒学的思想,但在达成“以顺守之”的目标的手段上,他又不是用的儒家手段,而是采用了黄老无为。宽泛地说,黄老无为政治是道家思想。

道家讲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同于秦法的积极有为,黄老之治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保证王朝发展的大方向不出错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不乱作为,最大限度地让百姓休养生息、自主生产。

黄老政治重在垂拱而治,清静不扰民。汉高祖在位时,黄老政治初步兴起,缓解了朝廷和百姓之间的紧张关系。

并且在黄老思想的影响下,汉朝统治者对各地差异持有尊重包容的态度,大大缓和了汉朝政府与各地方势力的对抗气氛。具体反映在汉匈战争上,汉朝停止了对匈奴的进攻,改以和亲加强与匈奴的交流联系。

高祖死后,惠帝即位,吕后称制。惠帝任用曹参为相,曹参一直遵循前任萧何在时的城规,无所变更。

惠帝、吕后都推行约法省禁、轻徭薄赋的政策,先后废除秦以来的“挟书律”“妖言令”和夷三族等苛法。吕后虽然精于权术,任用吕姓子弟,打击刘氏势力,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没有影响无为而治的总体方针。

2.郡国并行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秦朝统治者希望通过对地方的严格控制,将秦文化推广,消除各地的反秦思想,尤其要孤立关东六国的反秦势力。

但历史证明,当时文化发展程度尚不及关东六国的秦朝无法镇压六国的残余势力。当陈涉率先举起义旗,关东地区的人们立马响应,数月之间关东六国就从秦朝的严防死守中挣脱,尽复其观。

秦朝不顾关东的地区差异,贸然推行统一制度,导致关东地区动荡,反而脱离秦的统治。这就给刘邦敲响了警钟。刘邦在对待关东地区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是慎重的。

在楚汉战争期间,为了拉拢关东地区的军事势力,结盟对付项军,刘邦开始在关东地区建立王国。

通过裂土分封,满足各地军头称王的愿望,刘邦得到了诸多军头的支持,如韩信、英布、彭越、张耳、吴芮等。后来,这部分人也成为刘邦集团的支柱,是刘邦取得楚汉争霸战争胜利的功臣。

刘邦登位后,如何处理功臣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他不能给刘姓天下留下隐患,也必须妥善解决关东地区的治理问题。为此,刘邦诛杀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在关东地区继续实行封国制。

汉高祖放弃在全国强制推行汉法,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关东地区广泛设置由刘氏子弟为王的封国。这是尊重关东地区的旧俗,东西异治,是在“汉承秦制”政治格局下对法家整齐划一路线的调整。

高祖、高后时期,推行汉法的条件尚未成熟,在关东地区不同风俗文化圈建立王国,可以因俗制宜,在汉法的基础上调整出适宜各地民情的法律。关东地区因秦推行中央集权而带来的紧张性得到极大的缓解,暂时稳定了东方的治理。

3.宽缓法禁

汉承秦制,汉律的制定也是以秦律为蓝本。但秦法苛刻,不符合汉朝“以顺守之”的政治原则和黄老无为的政治思想。故而,高帝、高后时期,朝廷对法禁做了局部修正,以缓解承袭秦律的汉律的严酷。

从律法条文的规定方面,放宽律令限制,从轻制定各项标准,减轻百姓负担。具体来说,在税收方面轻徭薄赋、什五税一、降低献费。在思想文化方面废除挟书律和妖言令、放宽文化管制,争取更多的读书人入仕。

在法禁的执行过程中,汉高祖经常从轻处理。高祖和高后还多次大赦天下。秦朝重法,对违法犯禁者罚过其所得,常常超出罪者的承受范围,甚至殃及罪者的三族。

秦朝统治者认为法理无情,法的运作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在重法之下,百姓不敢有丝毫的犯法心思。但汉高祖却在法禁中加入了人情因素,多次“赦天下”。

汉高祖明白,重压之下必有反抗。因此,他对法禁做了一些局部的修正,以宽缓承袭秦律的汉律的严酷,在刚性的法禁中增加了一些弹性。

三、总结:以顺守之,走向成功

汉初沿袭秦制,采用秦法,是顺时顺势、理所当然的。但统治者鉴于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经验教训,在塑造政权正当性、稳定性的政治号召下,对秦法路线做了符合汉朝统治需要的调整。

汉高帝、高后时期,汉王朝一方面维持“汉承秦制”的政治格局,另一方面通过推行黄老无为政治、在关东地区建置王国、在法禁上做局部修正。

从整体上缓和秦法路线的严酷性和不合理性,在“以顺守之”的政治原则指导下,逐渐走上稳定的发展道路。

汉高帝、高后在“汉承秦制”政治格局下对秦法路线所做的调整,在思想指引和现实需要层面上,都是成功的调整。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汉承秦制”格局下高帝、高后对秦法路线的调整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