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道德经圣人之道(圣人之道道的意思)

导语:8.31《道德经》逐句解读: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31《道德经》逐句解读: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实。

信言:真实可信的话。不美:不动听。美言:花言巧语。不信:不可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良的人不辩解,辩解的人补善良。

善者;善良的人。不辩:不为自己辩解。辩:巧辩,能言善辩。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有真知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没有真知。

知者;有真知的人。博:广博,知识渊博。不知:没有真知的人。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不积累什么,既然因为帮助人,自己却更富有。既然因为给予人,自己却更丰足。

不积:不积累,不积聚。既以:既然因为。为人:助人,佑人。与人:施与人,给予人。多:与少相对,这里指丰富。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的规律有利于万物,却不伤害万物;圣人的大德施与人,却不与人争夺。

大意

真实可信的话并不好听,好听的话反而不可信。

善良的人并不善辩,善辩的人反而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无私,总是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

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拥有更多。

天道利于众生而不伤害它们。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惠济大众而与世无争。

解读所得

法:

辩证法思维:

辩证关系:言的可信和美;善与辩;真知与知识广博。 不积和己愈有,与人和己愈多。 利和害。为和争。

这一章充满辩证思维的光芒,让读书人睿智。

事:说,学和做的几个原则

情:说真话,学真知,做真人

人:针对所有人

理解:

真话不一定漂亮,漂亮的话不一定真实。

善良的人不一定辩解,辩解的人不一定善良。

有真知的人知识未必广博,知识渊博的人未必有真知。

圣人不积累什么,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却更加富有;尽全力给予需要的人,自己却更丰足。

自然的法则是,有利于万物却不伤害;圣人的玄德,施与需要的人却不争抢。

这一章是《道德经》的结尾章,老子在这一章里告诉我们怎么做,和怎么做的道理。

老子首先讲了说的问题,真话和好听的关系,紧接着说了辩解与善良的关系。

其次老子讲了真知和知识广博的关系。就是学的问题。

第三老子讲了怎么做的问题,积累和帮助人的关系,给予别人和自己富足的关系。

最后用天道的特点与圣人之德的特点结尾,给我们立了一个标杆。就是说要道法自然,要无为而为。

一,说真话

说真话,就是讲真实的话,不说假话,不说谎话。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就是说真实的话不动听,花言巧语不可听信。

可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不动听的话,听的人还真的不多,因此我们不妨学习点说话的技巧,让自己说的真实的话动听一点。

老子又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是说善良的人,不为自己辩解;习惯为自己辩解的人不是善良的人。

可是现在这个社会,尽管有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可是若是被误解了,被冤枉了,作为善良的人还是要提供证据为自己辩解的。否则岂不是蒙冤。

只要是真实的,我们可以用技巧说的动听点。被冤枉就要提供证据,不能蒙冤。

二,学真知

真知,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且真实。

《庄子·大宗师》:“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南朝·宋·谢灵运 《辨宗论》:“真知者照寂,故理常为用,用常在理,故永为真知。

宋·陈鹄 《耆旧续闻》卷一:“真实处,便是真知;才以不知为知,必是欺伪底人。”

有此可见,真知是真人才能学到的,一个人本身是虚伪的,那么他学到的东西大多就是虚伪的知识。

真知能照亮人内心的寂寞,真知是经常被用倒的,用的话肯定在理,也就是遵循道的。

真实就是真知,以不知为知,必定是个欺诈的人。

这里说的是学的问题。

首先为学习的知识括定了范围:真知。

其次真知必须真实,经常用,用就遵循规则,遵循道。

第三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不可以不知为知,否则就是虚伪的,欺诈的。

学就学真知。

真知与知识广博并不是一回事。

老子说:“智者不博,博者不知。”

就是说真知的人求一贯之道,不求博学多识;博学多识的盆,不会求融会贯通,那么就没有真知。

博学多识和融会贯通有着很大的区别,也有着矛盾在里面。

博学多识必定涉猎广,涉猎广思维受到的影响必定大,就会影响知识的融会贯通,就会影响在一个方向上求真。

求真的人,必定心无旁骛,努力专研。

真知者没有时间广博,广博者耐不下心来求真。

所以老子警戒我们;“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所以我们可以做个虚假的全才,也可以做个有真知的真人。

三,做真人。

真人,就是仙人。可是这里说的真人不是所谓的仙人。

这里说的真人就是真实的人,说真话,做真事,有真知的人。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儿子。

三岁开始跟读古文宝典,每天都读30分钟左右,4岁跟读小爱学习英语。

几年下来,读了很多,气质有点变化,可以说什么都知道一点,可是一旦细究就会迷惑,瞪眼不知。

现在就要进入四年级学习了,细究的知识增多,应用要求提高,救显现出来一种无知的状态。

这就是广博与真知的矛盾。

一问知道,是为广博。再问就说不清楚了,就是读了个皮毛,不求甚解,更谈不上真知。

问他读了那些书,读的挺多,要是较起真来,就是没读,几乎是念了两面书歌子。不能说是读书的真人。

做人就要真人,只是可惜,现在社会节奏加快,人人匆匆忙忙,就连文学也是出现了新媒体文学,语句加快,节奏加快,迎合人民的快节奏生活而诞生。

人也出现很多虚伪的所谓文学大家。

做人距离真人,真的不知道差了多远!

做真人首先要做实诚人,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其次说话就说言之有物的话,要么说的有道理,要么不说;

第三做事就踏实地做事。

这就是做真人的方法。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见得简单。

四,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书,《道德经》上下共九九八十一章是为圆满。

整体下来就是一个字“道”,是万物的规律。

道德经说的就是道是效法自然的,是崇尚自然规律的道,是行事不能脱离开自然的规律。

无为就是让万物自己按照自己的道发展,不对其干涉,打扰,让其自己发展。

无为其实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保护万物能够自由的发展,而不受干扰。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快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