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蜡染扎染的历史(蜡染和扎染哪个制作过程简单)

导语:走进非遗文化,寻找蜡染、扎染的艺术魅力

少数民族印染工业历史久远,技艺高超且颜色种类多,色泽鲜艳,同时染色工艺独特,不易褪色,因为这是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天然植物染料染成。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山多林密,植物种类繁多,燃料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妇女很早就能从各种植物的根、茎、叶中提取各种染料。

在《后汉书▪南蛮传》中便有了”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的记载。同时他们在浆染、蜡染,扎染等印染技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尤其是蜡染工艺技艺高超,最富民族色彩。

少数民族蜡染的程序与方法

蜡染是以蜂蜡、枫树胶等为防染原料,染制时,先将白布平铺于桌子或木板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融化为止,然后用各种形状的金属蜡刀蘸上蜡汁,在布料上描绘各种花纹图案,使蜡汁凝固粘附在布的两面。

图案描绘好后,将步投入靛液染缸中浸染,待布料被蓝靛浸透后取出,放在阳光下晾晒干,再放入清水中煮沸,使布料上的蜡全部融化,取出晾干即可。

一、蜡染工艺的原理

在浸染过程中凡是用蜡描绘过的地方,由于蜡的保护没有被染上颜色,而未上蜡的地方则被染上颜色,所以脱蜡后即呈现黑白分明,花纹如绘的图案。同时由于涂蜡时蜡在布料上流动,形成自然龟裂现象,经染煮后,还会在布料上留下一种人工无法描绘的冰花,使蜡染画面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令人赞叹不已。

蜡染可用来做衣裙,围腰、头帕、门帘,被面,床单等,蜡染主要在苗族,布依族,彝族,畲族,水族,侗族,壮族,黎族,高山族等民族中流传。在制作过程中,蜡刀的制作和点蜡是最重要的。

二、蜡染的工艺流程

而在制作蜡染时,画蜡前首先必须把用来蜡染的白布现在以魔芋为原料做成的浆水中浆过,以增加布料的硬度。将白布晾干后,把白布平铺在用来画蜡的小案桌上,准备好要用的几把大小不同的铜制蜡刀,蜡刀是用长约10厘米,直径为0.3厘米的小圆木棍作为刀柄,刀口是由两块薄铜片组合而成,蜡刀根据要绘制的图案需要有大有小。

一般刀宽1厘米左右,最宽的有2.5厘米,最小的只有0.5厘米,画蜡时要先把黄蜡和白蜡各取一半,以1:1的搭配比例放入小锅中加热,待蜡溶解成为蜡汁之后才开始画。

画蜡时用蜡刀蘸起蜡汁直接在布上作画,蜡汁盛于蜡汁的铜片中,借助铜片传热的特点使蜡汁保持在便于作画的合适温度,蜡汁温度不能太高,以保持在60~70度之间为宜,若温度超过70度以上,蜡汁在布上容易渗进四周,纹样模糊不清;如果蜡汁温度过低,在布料上凝固过快,同样也不能绘成纹样。绘制图案时,一般不打样,而是凭女性头脑中的想象图案,熟练的绘制出各种美丽的花纹。

蜂蜡染和树脂蜡染均为黑白两色,多色蜡染只流传在苗族的一些支系中,蜡染的纹样多取自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其特点是古朴浪漫,不受格局的限制,造型生动,生活气息浓厚。贵州黄平苗族蜡染绮丽工整,纹样精细,结构严密,无论是几何图案还是花草鱼鸟,自然纹样都组合得极为精巧,协调疏密有致。

三、蜡染的图案素材早期多取自铜鼓或受其影响

贵州镇宁、关岭、安顺、普定等地布依族蜡染的花纹图案有蕨菜花、刺梨花、团花,也有仿铜鼓纹饰的旋涡纹、水波纹,连锁纹,还有鸳鸯、喜鹊,梅花鹿,龙飞凤舞等图案,其古朴典雅,民族风格浓郁。尤以蜡裂的冰纹奇特和画工精致而驰名。

蜡染的主要素材早期多取自铜鼓或受其影响。宋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有记述,”溪峒爱铜鼓,甚于金玉,模取鼓纹,以蜡刻板印布,入靛渍染,名点蜡幔“。现在民间蜡染上常见的纹样,有的仍保留铜鼓上中心花纹的原样,有的虽然大小有变化,但做起根源皆出自于铜鼓。

少数民族的蜡染纹样及其风格之所以取自铜鼓,是因为源自他们对铜鼓的崇拜,铜鼓在少数民族的婚礼,丧葬,祭祀,宴饮,狩猎,收获,欢度,节日,报时,联络等场合使用,象征着权力、富有和神圣,因此,在蜡染纹样上,铜鼓的光体纹、锯齿纹,同心圆纹,雷纹、云纹,钱纹、鸟纹,龟纹,鱼纹,花草纹,如意纹等均渗透于蜡染图案的造型组合中,女性正是通过对纹样的绘制来保存和传承自己的知识和文化。

扎染又叫”疙瘩染“,白族妇女最为擅长

在印染工业中,除了蜡染外,扎染也是具有独特工艺,来自女性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扎染又叫”疙瘩染“,染出的花布叫”疙瘩花布“。

一、扎染的工艺流程

染的方法是先按照花纹的构图要求,把”花“的部分即不受色的部分加以重叠,掐皱,用线缝紧,呈现疙瘩状,然后投入靛缸浸泡,一般是浸泡一昼夜,取出晒干,再置入染缸浸泡,如此反复,每浸一次深一成,然后漂洗晾干后,将线疙瘩拆去,被扎紧的部分,因未被浸染而成白色图案,在线缚松散的部分染色渗浸呈过渡色,以再现各种精彩图案。

扎染由于靠手工扎结,能显示出少数民族女性无限的手工艺技能和效果,由于独具的层次,图案花纹,朴实无华的再现了女性知识来源于自然,又反映自然,至今仍然在传承。

使用扎染工艺的少数民族,有黎族,维吾尔族,白族等,故新疆的”艾得丽“,海南的东方,昌江一带的”美孚棉“均以扎染工艺闻名。美孚棉则以几何纹、人纹、鹿纹和熊纹等为纹饰来装饰上衣,而用作裙料的”艾得丽“丝绸,则以黑、红、橘红,蓝,绿与白相间的波浪式纹样图案,,这些图案由水纹和树枝纹变形纹样组成。据记载为早期萨满教崇拜水神、树神的一种宗教意识的折射。

二、白族妇女各个是扎染能手,她们的知识通过扎染世代传承

扎染也是白族妇女主要的手工技艺,古代民间俗称扎花布,是白族妇女的一种古老手工印染工艺。生产地主要是大理喜洲、周城、巍山大仓和庙街等地。其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植物蓝靛。

白族妇女扎染有严格的工艺,扎染的过程分为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心灵手巧,能织善扎的白族妇女个个都是扎花能手,从四五岁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她们在白布上扎的花,全是把他们自己心中想好的花纹图案在布料上叠好,再用针线缝紧扎紧,使之呈疙瘩状,然后再将扎好的疙瘩花布放入染缸中浸泡数小时,捞出晾干。

待颜色有返本的表现后并再次放入染缸中浸染,如此反复五六次,最后漂洗晾干,颜色未达到的疙瘩处就是花,受色的部分为底色,十分素雅。

白族聚居区的剑川、鹤庆和洱源一带的农家,到处可见扎染制品,扎染工艺世代相传。大理周城从古至今传承着扎染,这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扎染花纹图案,不仅点缀了白族妇女丰富多彩的人生,而且把白族妇女的记忆、知识、经验通过扎花染布而世代传承。

可见扎染和蜡染是少数民间古老的花布印染技术,它从古至今保留在少数民族中,经久不衰,成为民族服饰中的又一特色工艺。

本文内容由小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