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强迫症性格特点(强迫症的性格好不好相处)

导语:强迫症的性格解剖

强迫症的外形与内心(二)

二、对强迫症的心理解剖

1、性格解剖

常有人这样说:世界上最深的是什么?是大海。比大海更深的是什么?是人心。世界上最复杂的是什么?电脑线路。比电脑线路更复杂的是什么?是人脑神经。

这实际上说的是:看不见而又深不可测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看得见而又错综复杂的是人的脑神经。大脑与内心(心理活动)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两大实体,只不过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生物基础,对这以系统的生理解剖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真正深不可测和错综复杂就是指人的内心,换句话说,最复杂微妙的莫过于体现人类心理生活的人格因素。

心理分析师对人格结构的了解,就好比临床医师对人体组织结构的了解一样重要。完整的人体包括神经、心血管、消化、内分泌、骨骼肌肉等系统组成。哪一系统有病理改变,就会出现相应部位的疾病。人格结构对应人体结构,一样也是由不同部分或不同因素组成,哪一部分有障碍,会出现相应的心理疾病。常见的心理疾病就是各种类型的神经症,而神经症又主要是指性格神经症,即有人格基础的神经症。因此解读神经症,就必须解读人格结构。

对人格的研究最早而具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特质理论家奥尔波特、艾森克认为:人格由五个基本因素(神经质、外倾性、经验开放性、认真性、宜人性)构成。目前,心理学领域对人格的研究,是把特质、认知图式和动机作为基本的单元。

那么,根据特质理论来对强迫症的人格进行解剖,我们首先发现:在人格五种基本因素中,强迫性神经症的这五个因素都偏离常态。其中,有三个基本因素严重变形。一是“神经质”(特别高分)的特征:长期处于烦恼、紧张、不安全、不准确、忧郁、情绪化的状态。二是“认真性”(特别高分)的特征:非常有条理、准时、自律、过分细心、沉着;三是“经验开放性”(特别低分)的特征:过分谨慎、规范化、习俗化、讲实际、兴趣少、无艺术性;综合三个严重变形的因素看,强迫型人格异常的基本特点是内向、刻板化、表达温情和柔情的能力有限;完美主义、过度投入事业或工作,过度排除享乐、犹豫不决,过度关注细节和步骤等。不过,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本质不在于人格特征的本身,而在于它的尖锐性或在精神结构中的主导性,以及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如,一个人曾经因自尊心的严重伤害而有了不能容忍缺点存在的苛求,决定了他做任何事情都要“力求完美”的行为方式。

其次,我们发现,强迫型人格形成的扭曲路线:除了生物遗传路线(有研究表明,强迫型人格障碍中有40%的个体差异由遗传而来),强迫型人格还主要源于早期环境的残迹性路线。这些环境要素包括:

①、胎内环境的“残疾”。母亲在怀孕期间,如果因种种原因而导致情绪处于极度忧伤、焦虑、敏感、恐惧等状态,会影响胎儿生命初期的情感形成和神经网络的敏感度。我的一位来访者,男性,50岁,长期严重的强迫性思维(控制不住地想象自己会患上癌症)。他的母亲性格孤僻、懦弱、敏感。他在胎内的第5个月到9个月期间,母亲因为丈夫涉嫌刑事案件受审,而整天处于惶恐不安之中,封闭在家、不思茶饭、常做噩梦;母亲生产后两个月,丈夫被逮捕并判刑9年。母亲曾这样告诉过他:“婴儿时,你吃奶的样子好奇怪呵,总是吃着吃着,把头一甩,望着我,像要说什么,然后又吃。如此反复好久;要么,干脆不吃,像是在反抗什么。”我们可以看出,孕妇的焦虑、恐惧性情绪,是一个人产生不安全的原始性情绪,是生命中胎内环境的残迹性因素,它可以促使人在今后的历程中,对生命安全需求具有高度敏感的反应。人们都恐惧患上癌症,因为癌症被视为绝症,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心理学意义上“恐癌”可象征“精神死亡”。该例中的男子,强迫性思考自己是否会患癌症,正是他重复性地对生命和精神安全不能确定的焦虑情绪反应。因为他从生命初期就建立的不安全感,使他一直在用“是否会患上癌症”来表达他对生命安全的怀疑,同时也表达着他对生命安全的强烈渴望。

②、早期亲子关系的缺损和发展资源的缺乏。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其发展危机。如果关键系统(指父母客体关系和人际互动的外环境)完整,发展资源(指人格成长所需的情感养育)又不缺乏,那么,儿童走向成熟的发展工作则可预期顺利完成,在以后的年纪里,出现“发展危机”的可能性减少。如果基本困难(如单亲、寄养、坏的父母客体、或忽视情感发育等)出现,并持续存在,其发展危机就会出现在相应的生命阶段。比如,儿童初期(2到6岁),其面临的人格发展是:自我控制、语言发展、自主性能力等。人格发展所需的发展资源是:父母应提供给孩子保护性环境(安全性、及时性、一致性的需要)、感官刺激(父母对孩子的肌肤接触)、人际互动(儿童接触和游戏)、感情交流(父母对孩子肯定性、赞赏性、支持性、思维开发性的交流,以及孩子在父母那里感受到、学到的爱与尊重)、异性父母的亲密依恋关系等。如果这些是健全的,孩子的人格会健康发育。反之,孩子会出现敏感多疑、固执、羞耻感等“发展危机”。

基于该阶段的发展危机常见于当事人行为方面的障碍,如多动倾向及强迫性仪式动作。案例:19岁的高三男生小静,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仪式动作6年(做事前,习惯性紧握双拳反复晃动数分钟),伴有头痛、面肌紧张、下肢血液反流等体感症状。他的母亲善良、懦弱、唠叨;父亲严厉、专制而冷酷。他13岁时,有一天独自在家偷看黄色影碟,被突然回家的父母发现,气急败坏的父亲暴打了他一顿,母亲骂他“你真不知羞耻!”。小静在他厚厚的一本日记中有这样的描写:“我小学和初中的成绩都非常好,那是父母的严格教育。可我从小就非常胆怯,是否也是父母的严格或严厉?别的孩子骂我,我只会哭;打我,我就跑。我是那么羡慕父亲的强大、权威。但我也痛恨他的强大和权威。小时候我怕父亲,是因为我弱小。长大了,我好庆幸我的个头比父亲强壮,可我还是怕父亲,甚至靠近他,心理就直哆嗦!我极不服气,我发誓,一定要超过他、强过他!”小静强迫性思维是:“我为啥见着漂亮的女孩就兴奋,而且有不尊重女孩的内疚,我究竟怎么哪?”

分析小静的人格,他原生家庭缺损性的亲子关系,使他的个性成长处于病态环境;在他发育的早期,虽然关键系统完整,虽然父母客体关系存在,但父母无意识扮演的是坏的客体。他们提供给孩子的,不仅不利于人格成长的正面抚爱和情感教育,反而是以冷酷、否定、贬低、控制等有损孩子心理发育的情感虐待方式,使小静在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缺乏基本的“营养”。虽然他身体在继续成长,但心智出现了发展危机——自我怀疑、自卑和羞耻感。小静应付自我危机的办法,是不得不建立一个内心强大的理想自我——父亲权威,来支撑和陪伴那个内心弱小的自我。但他建立的那个理想自我意象,同时又是他憎恨的客体意象。因此,他又不可能成为这样的理想人物。这种自相矛盾的人格结构,使他在生活中既显得那么充满敌意、紧张和不安全感的神经质倾向,又显得那么高度谨慎、追求完美以确保他有一定的安全感。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珊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