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汉代官员退休后一般都会做什么生活丰富的(汉朝退休)

导语:汉代官员退休后,一般都会做什么?生活丰富,王充潜心学习成大儒

致仕,即退休之意。在古代,退休有着多种表达方式,如、、、、等名词,皆表示官员退休。

由此可知,古代官吏在年老之后退休,是当时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否则的话,其衍生词语也不会多如繁星。这要说,了解古代官员之后的退休生活,也能令后人对古代社会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

古代官员剧照

事实上,官员致仕现象起源甚早。《春秋公羊传》有记载:&39;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东汉经学大家何休有注曰:

闵子主动辞官,孔子深以为善,可见古代官员致仕,是在礼法思想的指引下进行的。故而《礼记·王制》有曰:也就是说,古代官员致仕,不仅符合礼法观,更加符合道义。

正因如此,在讲究君子之风的上古时期,官吏致仕似乎便成了一个常态。而受礼法思想指导的致仕制度,也对后代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尤其是在两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伦理道德逐渐成型。官吏致仕由于它本身具有的先进性,从而顺利在此时形成一定制度与规模。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官吏致仕对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一定积极性影响。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一、汉代官员致仕为何成为一种常态?

官员退休这一现象,汉代并非是首创。但令人奇怪的是,偏偏在这一时期,汉代多数官员都开始遵循这个。

当自己的年纪到了七十、或因病无法继续坚持的官员,都会主动。但难免会有人质疑:为何多数官员能如此?

汉代官员大批量出现致仕,其实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影响,因而不妨从教育、社会等方面角度看:

其一,对于封建帝王来说,他们需要一个思想、经济与文化都高度统一的国家。君王要加强皇权,则必须完善与巩固社会制度与体系。尤其是等级森严的官员体系,与过去的世卿世禄制互相对立。

而官员致仕制度,也不过是这个浩瀚工程的其中一环而已。倘若具体一些,便是致仕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官员体系及时。

告老还乡

其二,适应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自西汉以来,国家选拔人才,也不再只重视出身与门第。与之相反的是,一个人的品德道义,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其是否能进入仕途。

因此两汉奉行察举制与征辟制,也都是在礼法道德伦理观下的指导下,才逐渐形成的。察举制令一批年轻学子进入仕途,而致仕制度则令一批年老官员退休,将位子给腾出来。这一来一去,有始有终,且都是在礼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其三,汉代教育空前兴盛。汉武帝在位时期,在长安设立太学,鼓励士子研究经学。经过历代帝王不断推崇。汉成帝末年时,太学博士弟子已经增加至三千人。

官学教育的兴盛发展,促进私学教育也蓬勃进步。由此一来,国家人才储备极大增加,这令汉代官员致仕的速度也大大加快,而朝廷也不必再担心新老交替的速度会被延缓。

二、汉代官员退休之后去哪?

汉代官员退休之后会做些什么?有哪些事情值得他们继续操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廓清一个前提要件:汉代官员退休之后在哪定居?事实上,这决定了他们的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

汉代官员交谈时场景

(一)回封地

众所周知,汉代官员封侯以上,都有着自己的封地。如王稚君,。而能资格从致仕这个流程的,无一不是高级官员。既然如此,他们中必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自己的封地。

有一个理由很现实,因为只有回到封地,他们才能更加舒适的进行自己的养老生活。另外还有,汉代官员的退休金并不多,因此多数封侯了的官员,还是要依靠封地来解决温饱问题的。

(二)回祖籍地

据相关史料记载,汉代官员在致仕以后,多数选择返回自己的祖籍地。

一方面,古人有的传统观念;

而另一方面,古人也希望自己退休之后,能够光耀门楣。

如汉代大臣薛广德,。有些古代官吏在退休之后,还会享受皇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

《汉书》也有记载:

汉代铜砖上拓印的马车

(三)常驻京都

一般情况下,退休之后能常驻京都的,无一不是品阶较高的官吏。他们或身份尊贵,或立下过不世功勋;即便是退休以后,朝廷也依旧会给予它们一定的荣耀。

如西汉名臣韦贤在退休之后,还被朝廷赐予。除此之外,这些名臣还享有一定的政治待遇,算是颇为风光。

三、汉代官员退休之后干什么?

根据以上结论,汉代官员在退休之后,会根据养老地区的不同,对自己的养老生活进行适当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归隐生活

汉初奉行黄老之学,皇帝们主张无为而治。尽管汉武帝继位后,但儒家这一套道德伦理观,依旧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所有人群造成影响。

相反的是,汉代隐逸之风反而愈发流行。尤其是在东汉时期,道家逐渐兴盛,不少人开始崇慕归隐生活。这一思想,也是魏晋玄学的萌芽。

汉朝隐逸之风时期的文人

西汉末年,王莽扰乱朝纲,不少忠臣为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心,遂称病致仕。西汉名臣陈咸,见王莽无道,于是便。

他当时还有三个儿子,也在父亲的安排下辞官归乡,。原因是官员无力改变社会现实,便只能选择隐居家乡,以明哲保身。

(二)开设学馆、教授弟子

致仕官员回到家乡之后,不止是崇慕隐逸之风,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开设学馆,并著书立说。显然,这受到了当时的教育环境影响。

前文中提到,选官与致仕作为一来一去,都是儒家礼教下的一种制度。其原因是汉代帝王开始注重儒家与封建社会的紧密联合。

汉武帝剧照

汉武帝独尊儒术,并在长安设立太学,便是在大力推行经学教育。后代帝王也有样学样,多次公开宣扬经学。在此情形之下,不少出身寒门的年轻学子,也能通过钻研经学如愿进入仕途。由此一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私学之风。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汉代推行经学入仕,这自然令官员整体的文化水平,得到迅猛提高。再加上察举制的推广,不少官员都是颇负盛名的当代大儒。

如马融、郑玄、董仲舒、何休等人,皆有满腹经纶。他们在回到家乡之后,也会继续潜心研究学习。东汉光武帝时期,大儒王充致仕以后,不仅继续经学研究,还开设学馆、教授弟子并著书立说。

《后汉书·王充传》记载:

王充《论衡》

在教授弟子这一方面上,东汉经学大家马融颇为出色。

《后汉书·马融传》记载:

(三)参与朝会

高祖刘邦以孝治理天下,后代帝王严格恪守这一准则。而主张孝义,则需要养老、敬老。帝王为表明国家敬老之意,会给予一部分致仕官吏继续住在帝都,并给予他们一定待遇。

正因如此,有些古代官吏也退休之后,依旧能积极参与朝会。甚至有部分德高望重的长者,并重新启用。如汉代名臣胡广,乃是六朝元老,

四、结语

从以上三个主要活动,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大多数致仕官员的养老生活,都与自己的家乡密不可分。有些忠臣厌倦朝局,选择归隐不仕。

汉代隐者

有些大儒开设学馆,培养弟子;还有些官员心系家乡,甚至拿出自己的私人财产,帮助家乡进行建设。正因如此,汉代官员在家乡进行养老活动,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常态。

需要指出的是,鲜少有退休官员能在封地内进行养老。原因很现实,皇帝不放心他们在地方上。为了收回其权力,皇帝也时常以各种理由将他们留在京城以起到监督之用。

参考文献:

《汉书》

《尚书》

《礼记》

《后汉书》

《白虎通义》

《春秋公羊传》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欣创作整理编辑!